“负担”变“财富” 秸秆开启“逆袭路”
发布时间:2022/04/14 乡村振兴 浏览次数:196
“现在真的是变废为宝了,每亩地玉米秸秆能卖到100元,我这4亩地卖了400元,今年的这块地灭茬钱又出来了!”通辽市奈曼旗八仙筒镇迈吉干筒村村民刘凤军高兴地说。
曾经,农民不愿收拾的废秸秆,如今却成了不少人眼中的“香饽饽”。秸秆“禁烧令”一下,秸秆也开启了绿色低碳的“旅程”——秸秆还田、秸秆饲料……不起眼的秸秆变成有机质滋养着奈曼旗八仙筒镇的黄土地,更串联起一个个循环经济链,成功实现“变废为宝”。
八仙筒镇耕地面积30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超过26万亩,大量的玉米秸秆要么被当作柴烧,要么被废弃在农田里,村民一般会采用露天焚烧的处理方法,但这样的处理办法不仅会污染环境,甚至还会引发山火,严重的还可能殃及人身财产安全。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急速兴起,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资源,成为了牛、羊、驴等农畜的基本饲料来源,秸秆也成为了老百姓的“宝贝”。据统计,2021年底,奈曼旗八仙筒镇的牛羊饲养量达到了13万头(只)。为提高秸秆转化率,奈曼旗八仙筒镇大力推行秸秆加工综合利用,实施机械化回收玉米秸秆,将农作物秸秆打碎制作成饲料,不仅解决了当地养殖户的饲草问题,还为种植户拓宽了增收渠道。
“农村也有一番天地,只要肯干就有出路。”肖未来是奈曼旗八仙筒镇迈吉干筒村为数不多的“留守”青年之一。当我们见到他时,他正在田间忙着搬运打成包的草捆,不远处的一台秸秆打包机正在把玉米秸秆打包成捆。“要趁着天气好赶紧把秸秆打包好,不少养殖户还等着这些秸秆饲料呢!”肖未来看好近几年的农村秸秆市场,自己购买了粉碎机和打捆机,每年打草捆这一项收入就达到5万元。同时,他还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玉米秸秆可收入100元,一般农户靠卖秸秆就能多收入近千元。“以前只能丢在一边焚烧,可没有这笔收入。”肖未来说。
奈曼旗八仙筒镇通过不断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渠道,逐渐搭建起秸秆利用产业体系,秸秆收储、加工、再利用能力不断提升,秸秆饲料化利用率逐年提高。如今,农田里的秸秆不再是“负担”,而是“财富”,真正实现了环保增收两不误。
上一篇: 通辽市:念好“生态经”吃上“生态饭”
下一篇: 库伦旗:一地生“两金” 春耕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