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念好“生态经”吃上“生态饭”
发布时间:2022/04/16 乡村振兴 浏览次数:144
1999年,通辽市扎鲁特旗巴雅尔吐胡硕镇的洪格尔巴特尔尝试着把自家草牧场围起来打造家庭牧场。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过度放牧导致牧场沙化严重,日子开始走下坡路。
后来,洪格尔巴特尔决定将自家牧场与哥哥姐姐的牧场联合起来,卖掉吃草拔根的羊,选择良种牛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打造生态家庭牧场,日子又红火了起来。
2016年,凭借着优美的风景,牧场又搭上旅游业发展的“顺风车”,搞起了生态旅游项目。这时候,牧场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并实现了良性循环。
尝到了“生态饭”的甜头,洪格尔巴特尔又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目标——计划做草原文化、生态保护的传播者,让更多牧民过上吃“生态饭”的新生活。
那边吃“生态饭”过好日子,这边果香“飘满”幸福生活。
2021年秋天,科左中旗2万亩锦绣海棠喜获丰收,吸引各地客商前来采购。希伯花镇果农安凤霞家种了200亩锦绣海棠,有112亩进入了丰果期。客商以每斤4.3元的价格收购,果园出了4万斤果,一年赚了10多万元。今春,安凤霞早早地就来到果园,细心地料理果树,希望今年再有一个好收成。
保护生态的初衷就是保护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通辽市坚持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治贫致富统一起来,把推进科尔沁沙地治理,推动林业生态建设作为促进生产发展、农牧民致富的有效途径,统筹协调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大力发展林沙产业,着力实现生态与产业的“共赢”。
通辽市初步形成了木材加工、林果、森林草原旅游、种苗花卉、林下种植养殖等五大林草产业体系,促进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全市木材初加工和人造板生产企业稳定在100家左右,农牧民每年通过销售木材以及加工增值收入达3.5亿元。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基地达50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1500多万立方米。以沙地葡萄、塞外红苹果为主的经济林果品产业已形成规模,栽植面积近100万亩。林下种植药材、食用菌培育、种苗花卉培育以及林下特种养殖产业,已成为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以银沙湾、宝古图沙漠、山地草原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昔日的“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
上一篇: 乌海市:送技术到地头 科技兴农助春耕
下一篇: “负担”变“财富” 秸秆开启“逆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