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大破大立” 全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发布时间:2021/11/29 新闻 浏览次数:339
地处北纬40度、位于黄河几字弯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自古就有“米粮川”的美誉。为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守护好群众的“米袋子”,达拉特旗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按照“大破大立”的思路,实现了农田建设的高标准、耕地面积的再扩大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再提升,彻底破除了原先零散化、低效益的种植方式,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正在显现效益。
11月份,室外的气温已下降到零摄氏度以下,但在王爱召镇大淖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却进行得热火朝天。2021年涉及改造的大淖村耕地共有29900亩。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原先沟渠交错、高低不平的土地进行整理后,大淖村可以新增近3000亩耕地。新修建的灌溉渠道不仅可以为农户节水,更大大节省了人工。
内蒙古弘泽水利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总监理工程师王梁说:“目前,斗渠、农渠、毛渠,还有田间道路和生产路土方填筑、平整这些工作已经全部完成,预计到2022年4月底完成全部项目建设,不会影响农民春耕,建成以后田成块、路成网、林成带,所有的渠路将全部贯通。”
民以食为天,要想守护好群众的米袋子,提高耕地的质量是关键。近年来,达拉特旗从各苏木镇耕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黄灌区制定了“大破大立”的原则,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在施工期内打乱原有耕地权属,破除原有不完善的田间路、渠道、排水沟、防护林等,通过土地平整、渠道衬砌等工程确立新的农田框架。项目建成后重新进行土地划分,让原先零散分割、盐碱化、撂荒的土地变身成万亩良田。
家住昭君镇四村村的村民苏挨存就是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的第一批受益者。2019年,昭君镇2.84万亩土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到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的四村村。听说实施标准化改造要打破原有的耕地权属,种了一辈子地的苏挨存心里犯起了嘀咕。他一方面担心自己家原有的几亩“头等地”会不会被置换出去,另一方面又担心工程不能按时交付,会不会影响来年的耕种。当项目全部完工后,苏挨存先前的顾虑都被打破了。2021年他一边当农民种玉米,一边又到当地新引进的企业里打工,双重“身份”让他今年的收入翻了番。
“那时候种地就是这边一摊摊,那边一摊摊,浇地也麻烦。现在可省事了,渠路、栅子都给弄好,只要一抽水就能浇了,真正给我们农民办了件实事。现在我种地能挣个五六万元,打工能赚个七八万元。”苏挨存开心地说。
昭君镇的许多耕地属于传统的黄灌区,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再加上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当地的农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从2019年开始,该镇分两批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涉及改造的土地共计4.57万亩,原先的土地按50元一亩出租都无人问津,现在每亩地的承包费涨到了500元,却依然是许多涉农企业竞相争抢的“香饽饽”。当地高标准农田的建成,也为该镇推动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昭君镇综合保障和农技推广中心主任苏立军说:“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全镇扩大水稻种植规模,将传统的玉米种植通过规模化经营集中流转出去。通过大企业规模化经营,把当地的剩余劳动力返聘回去务工,不仅可以增加老百姓的一部分收入,还可以对昭君镇整体的乡村振兴起到促进作用。”
目前,达拉特旗黄灌区已有6.54万亩的耕地按照“大破大立”的思路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后在原有基础上,可新增耕地面积约15%,通过下一步继续实施的土壤改良、增补施肥、技术管理项目,以玉米来计算,每亩可平均增产约2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