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培育经济林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发布时间:2022/05/04 乡村振兴 浏览次数:153
近日,记者走进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富河村,市林草局的技术人员在为富河合作社的农户手把手教授梨树春季修剪技术,并对果园规划、苗木选择、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应用进行详细的讲解。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以推进乡村绿化行动为抓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栽植经济林,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2022年,巴彦淖尔市计划栽植经济林2万亩,打造5个标准化示范园。
转变发展理念打造标准化示范园
4月15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杭后政府合作共建的经济林综合试验站全面启动,试验示范基地造林工作也随之拉开了帷幕。在完成前期整地、压基肥、打点放线、水电路配套等准备工作的情况下,按照“西农模式”进行了品种选择、授粉树配置、修剪定干等工作。
据了解,该试验站有示范基地50亩,其中35亩栽植成品苗,品种以绿早酥梨为主,并以85:15的比例配置红早酥梨、雪花梨等为授粉树。余下15亩栽植杜梨苗,第二年进行新品种嫁接,预计引进70多个适合北方栽植的新品种进行试验、驯化和推广。栽植现场,乡土专家现场指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徐凌飞教授视频指导,对地膜覆盖、苗木质量、栽植技术等进行了指导和讲解。
从2019年开始,巴彦淖尔市逐步转变经济林产业发展理念,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大力推广“西农模式”。在经济林综合试验站建设过程中,得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经济林新品种培育、新模式推广、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科技支撑。采取宽行密植、主干圆柱形的新型栽植模式,配套水肥一体化、铺设园艺地布、立杆拉线等先进技术,通过刻芽、拉枝、开角、整形等精细化管理,实施集约化经营,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提升果品品质,提高商品转化率,促进全市经济林产业转型升级。
2021年,市林草局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向经济林产业发展倾斜,重点打造标准化示范园15个,面积1626亩;积极与市委组织部合作,整合了科技局、扶贫办、民委及嘎查村委的项目资金,利用村集体土地合力打造经济林示范园项目13个,面积1376亩。
发展经济林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巴彦淖尔市一直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结合林地恢复工作,秉承“少种景观林、多种生态林、突出经济林”的林业生态建设思路,全市经济林产业建设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产业增效、兴林富民奠定了良好基础。
走进杭后沙海镇前进村九组的经济林产业园,村民李智明正在地里修剪梨树。这两年,沙海镇依托辖区优势,大力培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基地,形成了以前进村、五星村为核心的梨果和枸杞等经济林产业园,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李智明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成年果树亩均产量在7000—8000斤左右,按照这两年的价钱一斤1.6元左右,一亩地能卖近万元,一年下来至少能收入20多万元。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利用林业项目资金,把发展经济林作为改善生态、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在大力营造经济林、生态林的同时,还积极探索老化林更新改造,广泛采用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加快推进经济林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和生态林业,实现生态、观赏和经济效益三赢。
上一篇: 杨正茂:以广阔视野和澎湃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篇: 察右中旗:打造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