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旅游 > 通辽精准聚焦探索全域旅游发展特色路径推动文旅融合共享
石景山区代表团赴宁城县对接东西部协作工作,考察黑里河宿集村项目

4月18日至19日,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新...

打卡春日有机新生活,金典将春日营销玩出行业新高度

当春色积攒到四月,长势喜人的便不只是花草树木,...

人保寿险巴彦淖尔中心支公司开展“普惠金融推进月”进社区、进商铺宣传活动

为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落实国家金融监...

塞外青城,草原明珠,泰康之家·蒙园体验馆正式开放

塞外青城,草原明珠,泰康之家·蒙园体验馆正式开放...

内蒙古电力集团乌海供电公司调度管理处:元旦在岗保电网,坚守岗位照新年

内蒙古电力集团乌海供电公司调度管理处:元旦在岗...

凝心铸魂筑牢根本 不断夯实政治理论之基

    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是贯...

“内蒙古晒能生物”创始人孟克:科学管理,品质生活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生活...

学习“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

  “听到总书记说‘伟大成就就是党和人民一...

2022年全区生产总值23159亿元 比上年增长4.2%

1月18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2022年内蒙古...

通辽市科尔沁区:为创业梦想“贷”来新希望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通辽市科尔沁区...

通辽精准聚焦探索全域旅游发展特色路径推动文旅融合共享

发布时间:2021/12/13 旅游 浏览次数:165

通辽市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为抓手,把文化和旅游产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5项财政扶持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助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制定出台了《通辽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确定了7个方面46项具体任务,逐项细化到具体责任单位。在产业准入、资金支持、环境治理等政策中,专门体现了对全域旅游的支持措施。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鼓励旅游基础设施类项目申请使用。先后启动了《通辽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年)》《通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2025年)》《通辽市南部三旗县文旅集聚区专项规划》《通辽市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规划》《科尔沁文化(通辽)生态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5个专项规划。高端化建点,精品化连线,一体化布局,全力打造覆盖周边精准客源地的旅游网。

精准聚焦探索全域旅游发展特色路径

结合自驾游服务系统建设推动全产业链发展。通辽市因地制宜,深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自驾游服务系统建设为抓手,根据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定位,推动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建设实施,构建全域旅游的龙骨,串联两侧旅游片区、重要景区景点,构建全域旅游发展体系,营造全市处处都是景区景点的全域旅游氛围。将列入自治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奈曼旗作为全市全域旅游发展的先行区,指导该旗在2020年底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将基础较好的科左中旗和科左后旗作为全市全域旅游推进工作的重点,推动南部三旗(库伦旗、奈曼旗、科左后旗)旅游一体化发展;将霍林郭勒市作为冬季旅游的重点,着力提升旅游产品、服务、管理质量,稳步构建“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新格局。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50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4.14亿元,年均增速双双超过20%,是历史上增速最快时期。

结合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成立了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立了64个非遗馆(室)和7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传承基地),进行传统文化展示、交流和传承。实施文物保护专项规划,抓好古迹修复、文物修缮和遗迹保护。哈民遗址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哈民遗址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辽河文明”常态化研究逐渐深化,成立西辽河文明研究工作站和西辽河文化研究院,成功举办西辽河文化论坛,中国社科院“中华探源工程”首次将西辽河流域与黄河、长江中下游并列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结合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乡村振兴中的拉动作用,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制定特色化、差异化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全力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联动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有农家饭店等乡村旅游企业200余家,其中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12家;自治区级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4个,自治区级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旗县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重点镇1个;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列入全国乡村旅游300条精品线路1条。

结合旅游扶贫推动乡村集聚化发展。从2018年到2020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478户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脱贫。全市重点建设了21个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截至目前已有旅游从业人员近1500人,通过房屋等资产入股旅游产业已有105户,年户均分红5000元;在景区景点打工有200余人,年人均收入3.6万元;通过出售农副产品及临时用工可带动收入50余万元;通过提供骆驼骑乘等参与旅游服务的82人,累计收入130余万元。该苏木每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综合收入占全苏木总收入的20%。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白音他拉苏木的支柱产业。

以品牌项目推动自驾游发展。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自驾车旅游服务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全市14个自驾车露营地全部投入运营,南北2个门户区、5个旅游小镇、1个驿站、1个观景平台建成投入使用,实现门户、营地、驿站、观景、休憩全配套。目前已完成投资8.82亿元,市政府通过补贴等方式分批分期投入近7000万元。发挥“肉牛之都”、黄金玉米带等农牧产品资源优势,做好自驾旅游后备箱工程。

连续多年举办文化旅游季等系列自驾游品牌活动,逐步扩大影响力。通过自驾游品牌线路建设的带动,全市自驾游人数实现了每年20%以上的增速。以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为依托,通辽市政府与中国旅游车船协会于2015年共同创办了“中国北方自驾游发展高峰论坛”,并将通辽市作为永久举办地。2019年,通辽市成功承办了第八届全国自驾车旅游发展峰会,并被授予自驾游目的地等级划分试点验证城市。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获得“中国最受欢迎的十大自驾游线路”称号。

多轮驱动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环境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5年来,该市累计建设文化旅游重点项目81个,完成投资超过24亿元,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累计建设旅游厕所260座,超额完成了“厕所革命”的既定目标,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有9个图书馆和9个文化馆(群艺馆),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5个,文化站143个,嘎查村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2167个;国有文艺院团9个,民间剧团3000多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三馆一站覆盖率达到112.2%;通辽市图书馆新馆、乌兰牧骑宫建设项目先后启动,各旗县市区图书馆全部升级,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2020年,市图书馆接待人次首次突破50万大关;全市每年“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超过500场,各级民间艺术团体下乡惠民演出超过3500场,累计服务人次超过千万。

累计投入近500万元在主要道路沿线、高速出口等干道附近显著位置设置道路指引牌,为游客提供路线指南和服务向导。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合理布局、科学连线、形成网络”的原则,在国省干线公路设置了完备的标志标识,在农村道路设置了完善的地名、景区和路线指示标志,在公路沿线具有特色的景区设置了观景台、停车区等标识。进一步推动旅游环境优化和旅游服务水平提升,全市接待游客数量逐年增长,自驾游目的地试点城市地位日益凸显。

积极构建市旗联动、政企联合的宣传推广机制,不断挖掘文旅内涵,持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推介会、参加文博展会、推进新媒体矩阵建设、高铁冠名等一系列手段,使城市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新升级,先后被评为“首批最具民俗(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最具发展潜力城市”“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城市”“2019中国绿水青山宜居宜游城市”“2019中国特色草原体验旅游目的地”“2019中国文旅产业最具开发价值城市”。

连续6年组织实施了“通辽文化旅游季”,成功举办节庆活动百余项。创新方式举办了8·18哲里木赛马节、科尔沁草原婚礼节、宝古图和银沙湾沙漠文化节、自驾车旅游那达慕、全国摄影大赛、乌力格尔艺术节等多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体育节事活动,同时举办了漫游之旅穿越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自驾游等多个专项活动。通过市场导向,强力开展宣传促销,不断激活旅游市场,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制定旅游安全生产工作方案,与旅游企业签订安全目标责任状。每年在春节、暑期、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文化旅游市场专项集中整治行动。5年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8.6万多人次,检查各类文化旅游市场经营场所约6.8万多家次,立案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1049件,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8.8万余册(张),全市无一起行政处罚错案、行政复议案件发生。

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和文明进社区等活动,要求旅游企业利用各种方式进行文明提示与提醒,讲解文明旅游知识、安全旅游小知识,将文明旅游宣传引导贯穿行程始终。引导市民做到“景在眼中,礼在心中”,为该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出贡献。

健全安全防范体系。重新修订了《通辽市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了《通辽市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进一步健全了旅游市场公共安全防范体系;与各旅游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细化安全责任,明确防范重点;联合市消防大队,组织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等涉旅企业举行消防安全应急演练,强化了安全生产意识,大大增强了涉旅企业防控能力与自护自救技能。

文旅融合共享全域旅游发展成果

实施非遗、演艺、文创进景区活动。2019年,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体验馆在孝庄园揭牌,开启了非遗进景区活动的先河。通辽市民族歌舞团在孝庄园实景表演歌舞《孝庄梦中省亲》,宫廷乐舞《梦回科尔沁》在景区驻场演出28场次,在哈萨尔圣地驻场演出民族情景歌舞《敖包相会的地方——宴歌》22场次,有力地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近两年,自端午节开始一直到国庆节假期结束,通辽市在重点景区开展一系列演艺、非遗、文创进景区等活动,已完成演出上百场次,包括非遗展示、文化惠民演出、乌兰牧骑演出、文创产品展示等内容,吸引了不少游客。

开启“科尔沁草原音乐美食季”。为丰富通辽市民夜生活,激发“通辽人游通辽”的热情,2020年7月17日—10月7日期间在西拉木伦公园开展了“科尔沁草原音乐美食季”活动。活动持续了两个多月,每天都进行到晚上10点,旨在推动通辽市夜间经济,促进文化旅游消费。看演出、品美食、逛文创,让市民享受了一个不一样的旅游旺季。

扎实推动文创产品研发进程。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在各项大赛中实现历史性突破,在2019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奈曼旗优高雅思享快客杯荣获银奖,科尔沁区罕山锅茶荣获铜奖。在2020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通辽市7个企业的8个系列产品入围,最终获得2银2铜的优异成绩,蒙古王系列白酒和草原吉祥娃·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套娃荣获银奖,奈曼旗中华麦饭石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器·乾坤——侧把壶套装和白音杭盖·牛肉酱荣获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