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实干创新 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发布时间:2022/07/22 新闻 浏览次数:258
“金川河上飘起一朵朵美丽的睡莲,公园里花草树木品种多了,小区侧面的街心公园有好多健身设施……”从内蒙古大学毕业到北京读研、工作,离开临河区近十年的张畅然这次回来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幕幕,她接连发出感叹,“太美了!这十年临河变化太大了!”
回眸十年,巴彦淖尔临河区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脱胎换骨的嬗变——
十年间,产业发展根基不断夯实,项目建设蓬勃发展,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
十年间,乡村振兴凸显活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发展动力活力有效释放;
十年间,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城市颜值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乐章,在不懈奋斗中奏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河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现代化巴彦淖尔建设新征程中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在创新求变中展现新作为。
产业基础更加坚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不断夯实
近日,记者在临河区八一乡联丰村共同富裕设施农业产业园看到,机器轰鸣、吊臂起落,工程车辆来回穿梭,施工人员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今年,联丰村通过‘乡村振兴入库项目建设+农户自筹款建设’方式,投资768万元,计划新建温室大棚近270亩。目前,土地平整工作已结束,工人们正在焊接钢架、用水泥打圈梁做基础,预计7月底就可以起棚种植。”
联丰村党支部书记柴振清介绍道:“联丰村自1998年建起第一座温室大棚以来,累计建成温室大棚680栋、采摘大棚62栋,种植火龙果、草莓、阳光玫瑰葡萄等特色果蔬36种。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也逐渐从大田转换到了大棚,2021年,联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000多元。”
设施农业是八一乡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联丰村、八一村和红星村。全乡设施农业面积达10300亩,从业人员达3500多人。温室种植的瓜果、蔬菜、花卉等有100多个品种,同时配套发展旅游观光、休闲采摘等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2018—2021年,临河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初步成效,建成高标准农田53万亩,完成农田节水改造31万亩,粮食生产连年增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199个,金伯利、鲜农、浩彤等科技示范园区带动能力凸显;建成规模化养殖场1651个,牧业年度羊饲养量达到586万只,临河区肉羊获评内蒙古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4家企业16款产品授权使用“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现产销两旺。
此外,“十三五”时期,临河区工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41项,建成自治区企业研发中心24家、技术中心3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2家,全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达到513家,以电力、绒纺、食品、制药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更加坚实。第三产业活力持续增强。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加快发展,累计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8亿元,富强村、民主村分别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全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等国家级荣誉;电商园区吸引电商企业和创客429家,获批“国家备案众创空间”;京新高速、国道242等公路建成通车,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为高质量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在这片家属区生活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以前的土路坑坑洼洼,出行很不方便,周围连路灯都没有,晚上不敢出去遛弯,生怕摔跤。冬天还没有统一供暖,生炉子特别不方便。自从政府对平房区进行改造后,路平整了,环境卫生变好了,还安装了路灯和监控,接上了大暖,我们住得特别舒心。”今年78岁的刘维芬老人已经在临河区北环街道办事处五一一地质队平房家属区生活了近35年,谈起近些年生活环境的改变,她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五一一地质队平房家属区属于北环街道办事处闸口社区,共有住户200多户。改造前,因建成年代较久,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区配套服务缺失,违建、环境卫生等问题突出,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多困扰。2016年,临河区委、政府坚持“宜拆则拆、宜改则改”原则,将五一一地质队平房家属区列为平房区综合改造试点,并在实施综合改造过程中同步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按照“五通、四化、两改、一拆”的改造方案,建成如今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新型城市社区。
改善的是环境,凝聚的是民心。老旧平房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河区紧盯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仅“十三五”时期,临河区就实施老旧小区、“三供一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99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240万平方米,建成公租房7.4万平方米,2.5万户居民喜迁新居。
老旧平房区改造仅是临河区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河区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十三五”时期,临河区民生支出累计达16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2.5%。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累计投入15.6亿元,新改扩建水源路、临河七小等20余所学校、幼儿园。医疗资源扩容提质,投资8.1亿元,完成区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区妇幼保健院及13个基层卫生院(中心)改扩建,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综合诊疗能力普遍增强。新建改造河套大街、金川北路等27条道路,完成城区巷道硬化890条、50.5万平方米,新建高标准公厕173座,敷设各类管网1543公里,城市承载能力极大提升。完成城区4个出口、14个公园游园、18条道路、132个老旧小区绿化升级改造,绿化覆盖率达36.4%。改造农村危房4937户,新建农村卫生厕所2.4万座,普及率达到86.2%,建成污水处理厂、小型污水处理设施7座;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498.7公里,“四好农村路”基本实现全覆盖。
厚植营商环境沃土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蒙速办’APP上就能给宝宝一次性办理出生证明、落户、社保等业务。”近日,市民刘利民家的二胎宝宝在临河区妇幼保健院出生,为孩子办理出生相关证件时,医院工作人员这样告知他。
“这也太方便了!生大宝的时候办理证件挺费事儿的,环节多、部门多,跑了好几天。现在,用手机就能一次性办理宝宝所有出生有关事项,省时省力!”刘利民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临河区出台新生儿出生“一件事”项目,围绕新生儿出生,将涉及5个职能部门办理的6项服务集成为新生儿出生“一件事”,父母申请材料“一次提交、多次使用”,通过“蒙速办”APP的“出生一件事”服务,在线就可以办理,在家就能完成填报。
近年来,临河区持续强化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功能,不断丰富“蒙速办”特色应用功能。目前,临河区下载注册“蒙速办”APP用户量达210623人,在“蒙速办”APP上已接入医保、社保、公积金查询、偿还贷款业务、不动产办理进度等特色应用45个。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市场主体而言,不可或缺。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群众办事“堵点”、企业发展“痛点”、社会关注“焦点”,临河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助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努力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优质营商环境,厚植营商沃土,持续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时期,临河区实施改革任务994项,形成改革成果1489项。“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深入开展,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5万户、注册资金达234.9亿元,取消行政审批许可事项29项。“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事项达90%以上。2021年,临河区服务企业项目指挥部实体化运营,协调解决了一批企业、项目、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全面落实国家减免税费、延期缴纳税费等有关政策,直接惠利市场主体1.9万户;组织召开“政金企”对接会,为2.1万户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争取金融信贷支持32亿元;临河区农村产权服务中心挂牌成立,探索推进棚圈舍、设施农业抵押贷款,为农户解决贷款7.9亿元。
历史照亮未来,征途未有穷期。临河区过去的十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十年,是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的十年,更是硕果累累、蓄势突破的十年。未来已来,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才能赓续前行,奋楫争先。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临河区将在新征程上拼搏奋进,逐梦前行,继续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