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探索打造有温度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发布时间:2021/12/22 创新 浏览次数:158
2021年5月,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
所谓“15分钟便民生活圈”,指的是以住所为中心点,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可解决出行、购物、休闲、教育、就医、养老、就餐、办事等方面的基本服务,能够满足上班族、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构建无障碍、人性化的步行系统,形成安全、舒适的宜居环境。
让城市发展更具动力,让城市居民更具幸福,“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是一个生活的小圈子,更突显了以人为本的社区服务理念。
那么,乌兰察布市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如何建设?在打造便民生活圈方面又有哪些新探索?以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常青街道各社区为例,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充满温情的“圈”。
党建引领让社区更有温度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如何丰富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常青街道东长青社区根据辖区居民实际需求,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于2021年7月正式成立了老年大学社区教学中心。
教学中心坚持党建引领,以“文养结合”理念为支撑,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为主线,依照居民“点菜”,党组织“下单”,包联共建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送单”的模式开展工作。先后开办葫芦丝班、巴乌班、手风琴班、舞蹈班、声乐班、国学班等10多门课程,专职、兼职志愿者教师10余人参与其中,受益学员达千人,深得广大居民群众喜爱。
63岁的江燕华是社区舞蹈队的队长,自从社区成立了教学中心,她和她的队员们就成了舞蹈室里的常客。“我们都是辖区内的居民,社区为我们老年人提供了非常好的场地,这里宽敞明亮,设施齐全,我和老姐妹们最喜欢来这了。”江燕华高兴地说,“现在来社区参加各种活动的居民越来越多,场地供不应求,社区为我们排了班,我们队每周可以来三天。”
教学中心不仅是老年人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儿童青少年的课外乐园。教学中心在寒暑假期结合居民实际需求,开办“七彩假期”托管班,以孩子们的文化和兴趣培育为出发点,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素质拓展、自护教育、思想引领、心理辅导等内容,为辖区儿童及青少年提供帮助和服务。“七彩假期”托管班受到辖区内儿童及家长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已被列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品牌项目。
“父母都是上班族的家庭,每逢假期,孩子无处可去,也不能总待在家里,社区为孩子们开设了很多内容丰富的活动课程,既填补了课外活动的空白,也大大减轻了家长的负担。”社区工作者介绍道。
运用红色教育资源,“板凳课堂”讲党史、聆听老党员的入党故事;联合辖区幼儿园,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积极组织学员参与社会活动,不断扩大老年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无论从形式还是到内容,东长青社区将社区教育覆盖到了辖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方方面面,成为“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延伸。
居民心气顺,生活少矛盾。“丰富多彩、富有内涵的社区教育生活,既为居民提供了精神养分,营造出和谐友好的社区环境,也减少了居民生活中的矛盾与摩擦,这样的社区生活也让居民们真实地体验到大家庭一样的幸福感。”常青街道办事处宣传委员谢文杰说道。
志愿服务让社区更趋完善
越是健全的社区,往往越注重残疾人群的生活体验。人人平等的社会治理理念,使“15分钟便民生活圈”同样重视特殊群体的需求。
东沙河社区辖区内有残疾人100人,其中肢体残疾居多。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历时三个月,东沙河社区倾力打造了“残疾人温馨家园”,并于2019年正式揭牌,开始为残疾居民提供服务。
在“残疾人温馨家园”,社区定期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使残疾人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教育、体育、科普等各项活动,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社区内还设立了棋牌室、休息室、康复器械室、便民服务角等功能区,为残疾人提供温馨和谐的休闲娱乐环境。
张利琴是东沙河社区的一名社工兼志愿者,每周五,她都会来到社区的“爱心理发角”,为居民提供免费理发服务。“从2013年搬到这里,我就开始免费为居民理发,有时也会为残疾人或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社区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好的平台,作为一名社工,我愿意尽我所能为居民提供服务。”张利琴笑着说。
常来理发的赵彦大爷称赞道:“社区服务好、态度好,我们非常满意!”
让残疾人学一门技术,增一份收入,走自食其力之路,比一味等靠要更能激发残疾人的生活动力。为此,东沙河社区积极争取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及政策优惠,与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残联、天宇职业培训学校联合开展残疾人手工纺织技能培训班,扶助残疾人发展生产,过更好的生活。
华宁社区则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各支志愿服务队,成立“心贴馨”志愿服务联盟。联盟下设7支志愿服务队,包括党员爱心志愿服务队、“巧娘团”志愿服务队、法律维权志愿服务队、文艺健身志愿服务队、医疗保健志愿服务队、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平安建设志愿服务队。
联盟依照居民提出心愿、志愿服务队列出服务内容、7支志愿服务队对照心愿开展志愿服务行动的“三张清单”模式,展开包括公共事务、扶孤助弱、社会应急、文体活动、青少年成长等在内的各项志愿服务。
“通过整合志愿服务队,进一步提高了社区服务效率,辖区内居民的幸福指数和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也随之提升,进一步丰富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社区内容。”华宁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道。
自治智治让社区更具活力
社区工作无法做到全部包干包办,要做好社区工作,统揽全局,必须带动居民共同参与到社区建设管理中。东长青社区坚持以党组织为引领,居委会自治管理,业委会依法运作,物业公司专业服务,业主有序参与,推动破解小区治理难题,切实实现小区“八个全覆盖”,即网格治理全覆盖、党组织全覆盖、自治组织全覆盖、业(住)委会全覆盖、物业服务全覆盖、志愿服务全覆盖、包联共建全覆盖、法律援助全覆盖。
以铁东佳园小区为例,2019年,为维护广大业主权益,社区牵头组织全体网格长,召开全体业主大会,783名业主参与投票,选举产生了首届铁东佳园业主委员会。自铁东佳园小区业委会成立以来,业委会成员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小区环境治理、公共设施维护,切实提升了小区的自管水平。截至目前,小区业委会已收取小区公共区域广告费46000元,利用此费用制作了小区楼层指示牌1446个,便民信息公告栏120个。真正实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居民的事情居民说了算。
“居民自治、多方参与”格局的形成,也为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提供了更多条件,居民真正需要的,成为社区为之奋斗的。
以东长青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圆心,以一定时间内步行行走的距离为半径,5分钟便民圈内,有幼儿园、洗浴住宿、健身广场、大型超市、卫生服务中心等;10分钟便民圈内,有游泳馆、健身馆、私人门诊、公共卫生间、移动和联通营业厅等;15分钟便民圈内,有学校、银行、惠民园、大型医院等。除此之外,大大小小的便民超市、星罗棋布的健身场地、五花八门的美食购物、林林总总的生活设施……密布其中,为这个“15分钟便民生活圈”赋予更多商业气息与城市活力。
“在这里生活很方便,几分钟的路程就能到达超市、幼儿园、卫生站、银行等地,基本涵盖了居民日常的衣食住行。”辖区居民张女士说。
除了居民日常所需,社区内还提供多种公共服务事项的综合办理业务,如公益性岗位招聘、失业金申领及发放、特困人员认定、养老机构备案、退役军人补助金发放、三胎及以上子女申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等等,居民不出小区,就能办理多种养老及社保业务,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及残疾人来说,无疑节省了很多时间与精力。
此外,社区内还成立了司法中心,联合辖区派出所、司法所开展各类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活动,进一步满足居民法律便民需求。
小小一个圈,带给了当地居民满满的幸福感。
以15分钟为“时间标尺”,划定一个城市“生活圈”,大到社保、医疗、文化、体育,小到缴费、买菜、吃饭等,极大方便了群众的生活。
“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不仅仅是集中的便民设施与服务,更是一个城市想要塑造的新型美好社区,它让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便利、舒适、高质量的生活细节,享受到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互惠成果。
15分钟,“圈”出幸福一刻,让居民的幸福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