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锡林郭勒盟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综述
发布时间:2022/12/29 产业 浏览次数:147
几年前,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毕业后,敖木希乐回到了家乡——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舒苏木舒图嘎查,从父母手中接过了牧鞭。2019年,他响应“减羊增牛”号召,将自家1000只羊压缩到100只,引进良种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养殖规模稳定在50头牛左右,去年纯收入40万元,走上了少养精养之路,草场植被恢复明显。
锡林郭勒盟地处祖国北疆,首都北京正北方,拥有国内草原类型和植被种类最为齐全的锡林郭勒草原,全盟草原面积28985万亩,占全区草原面积的1/4,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27426万亩。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草原资源,既奠定了锡林郭勒盟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地位,也决定了锡林郭勒盟在构筑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中的重要地位。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锡林郭勒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确把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始终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深入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现代畜牧业之路。
为破解畜牧业“一羊独大”格局,维护生态平衡,缓解草原压力,锡林郭勒盟自2016年起实施“减羊增牛”战略,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认真实施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将全盟2.7亿亩草场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中,科学核定适宜载畜量,实行责任落实与资金发放相挂钩机制,配套推进农区禁牧、沙地禁羊等措施,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多年来的超载过牧问题得到遏制,促进草原休养生息、科学利用。
在锡林郭勒草原上,越来越多的牧民像敖木希乐一样,不再以数字论英雄,而转向科学养殖、少养精养。数据显示,全盟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连续呈现负增长,总规模压减到1328万头只,控制在适宜载畜量范围内,逐步实现了草原畜牧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可喜变化。
最近几年,每到春季,锡林浩特市阿尔善宝拉格镇新满都拉嘎查牧民特古斯门德变得格外忙碌,除了接羔保育,每天还要投喂家里的30多头牛和300多只羊。他说:“经过几年休牧,我已经适应了这种新的饲养方式,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了,储备好饲草料,注意防治动物疫病,这一个多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对于特古斯门德来说,他家7000多亩草场能够得到休养生息,是休牧带来的最大收获,“春季牧草刚刚发芽,牛羊跑青对牧草长势影响很大,休牧能够有效避免牲畜对牧草的啃食践踏。”
锡林郭勒盟认真总结过去好的经验做法,从2018年开始全面推行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措施,促进草原休养生息、科学利用。通过春季休牧,全盟牧民生产经营方式逐步由传统的粗放分散型向集约规模化转变,由单一的天然放牧向天然放牧与舍饲半舍饲相结合方式转变,广大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的意识进一步提高。
此外,锡林郭勒盟还根据畜牧业生产特点和草原承载力,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恢复草原生态功能:
锡林郭勒盟各级财政每年安排3500万元,以每亩补助30至65元的标准,对浑善达克沙地小札格斯台重度沙化区等4个重要生态功能区,试点实行特殊保护措施,生态恢复明显,深受基层干部群众认可;
强化打草场保护管理,全面推行轮刈、留茬、留籽带等各项保护措施,有效遏制了商业化掠夺性经营;
严格执行征占用林草资源审核审批管理制度,加强源头控制,防止乱采滥伐、乱占乱建等破坏草原林地违法行为发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锡林郭勒草原植被盖度明显增加,2011至2021年,全盟草原平均植被盖度46.19%,产草量58.82公斤/亩,比2000至2010年平均值分别提高5.85个百分点和19.24公斤/亩,多年生牧草种类增加,群落结构趋于合理,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明显提升。
上一篇: 包头铝业开启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