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后旗: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发布时间:2022/05/09 教育 浏览次数:189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全力落实教育资金利用,积极推进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统筹协调各项资金,为全旗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苏木镇“薄弱”学校“大翻身”
呼和镇中心学校位于距离巴音宝力格镇近30公里的呼和温都尔镇。该校建校较早,2009年之前,学校仅有几排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简陋破旧的平房,校舍建筑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不太好。即使学校条件十分艰苦,60余名教师坚持教学,始终守护着周边村民们未来的“希望”。
近年来,乌拉特后旗委政府以均衡发展为契机,加大校园建设力度,相继建起了新教学楼。目前,学校现占地面积38019平方米,建筑面积4456平方米,绿化面积830平方米,体育用地6000平方米,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的校园布局合理、美观大方、环境优美,是孩子们理想的乐园。
学校教师感慨地说:“过去老师们都是一支粉笔打天下,现如今各科老师不仅可以用电脑备课、制作精美的课件,随时可以在课堂上调出来使用。而且老师们还能够在多媒体教室里利用‘同频互动课堂’远程教学设备,以实时远程音视频的方式听市级、旗级名师课程,同学们还可以通过远程音视频向名师提问请教,让乡村学校学生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硬件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在教学大楼内还配备了电脑、仪器、音乐、美术等专业教室,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呼和镇中心学校的变化,是乌拉特后旗中小学重建、改扩建工程的一个缩影。现在,走进旗里各中小学校园,旧操场变成了塑胶操场,硬件设施也和市里学校的一样,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区学校“展新颜”
在乌拉特后旗蒙古族完全小学“儿童之家”里,有两处温馨的房间。每到周末,这里会迎接学校里因为回家路太远而留宿学校的学生们。“姥姥每隔两周到学校看望我,和我住在‘儿童之家’。”自从“儿童之家”成立以来,四年级的格根珠拉每个不能回家的周末都在这个房间里度过。“这个房间里有玩具还有书本,老师也会陪我聊天谈心,让我感觉特别温暖。”格根珠拉开心地说道。
这个充满快乐的“儿童之家”成为了学生们温馨的港湾,在这里还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学生们可以在16间风格各异的功能教室里按照兴趣挑选不同的课程学习。六年级的南丁从小就十分喜欢蒙古象棋,自从“儿童之家”里开设了蒙古象棋课后,南丁第一时间报了名。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南丁的棋艺大有进步,还代表班级和学校参加了多次比赛。
在旗蒙古族完全小学,80%的学生来自于偏远苏木镇,学生们因为路远不能回家,一些家庭贫困的家长甚至因为经济原因也不能时常来探望子女。2018年旗蒙古族完全小学与旗妇联、旗民政局共同投资2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700平方米,包括“周末妈妈”亲情聊天室、心理健康辅导室、图书阅览室、电脑室、马头琴室等16间活动室在内的“儿童之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快乐地度过课余时间。
走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近年来,乌拉特后旗加大资金投入用于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第三完全小学、呼和镇学校、一完小塑胶操场以及蒙古族学校体育馆、塑胶操场。
改善中小学教学和生活设备,按照“三通两平台”的建设要求,为各学校配备“同频互动”教室和录播教室,为各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有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专用教室、教学实验设施、信息技术设备、音体美器材、图书资料及生活设施均达到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全面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目前,乌拉特后旗所有学校全部达到了国家“20条底线”要求。学校校舍安全、楼梯坚固耐用,各教室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不存在D级危房;学校教室、实验室等教学用房室内采光充分,黑板配置标准,配备多媒体设备,做到了“一人一桌一椅”;学校设立旗台旗杆,按时组织学生升降国旗,体育场地完备、运动设施良好,每天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学校及时更新图书,设立图书阅览室和图书角,进一步方便学生阅读。
寄宿制学校做到了寄宿生1人1床,并配备淋浴设施、开水设备,学校食堂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在校生活水平;学校厕所均采用水冲式;校园监控全覆盖,关键区域安装报警装置,宿舍区配备急救箱;校园围墙、围栏齐全,消防设备充足,应急照明完善,疏散标志明显。实现了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在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没有品质之差,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近年来,全旗5所中小学校均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设施设备一应俱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