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彰显为民本色 点亮万家灯火
发布时间:2022/11/15 新闻 浏览次数:264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呼伦贝尔市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持续补齐民生短板,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让人民群众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设“书香呼伦贝尔”助力教育强市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教育系统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发展有效举措,全市教育实现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稳步提升的预期目标,在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双减”、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领域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十三五”期间,呼伦贝尔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8所,惠及幼儿17600余名,公办园在幼儿园占比达54.87%;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23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40%;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6.5%。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14个旗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持续推动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达标率为98.5%。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为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力量,呼伦贝尔市相继出台《呼伦贝尔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呼伦贝尔市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实施意见》,实现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归口管理,教师地位和待遇显著提升;建立并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通过公开招聘、绿色通道人才引进、校园招聘、特岗教师考录等多种方式,使师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16—2020年,呼伦贝尔市共引进教师2468人,招聘特岗教师950人。全面完成了5年一轮继续教育培训,积极推进师德建设,教师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建设“技能呼伦贝尔”铺就致富新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饭碗”问题至关重要。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深入实施“创业内蒙古行动”,通过创业政策扶持,强化创业载体建设,抓好创业服务,持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力度,发挥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不断提升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及其运行质量,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特色抓好重点创业孵化载体的建设。同时,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创业者创业能力。
立足新发展阶段,呼伦贝尔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服务就业创业,全力推进“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加强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建设,开展政策咨询、项目评审、创业讲座、专家巡诊等服务。积极开展网上办、自助办、预约办等服务,通过各类线上服务平台提供咨询、查询、办事等就业创业服务,办事流程明显优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产业拉动、创业带动、企业吸纳等多措并举,“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3.2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32.32万人。实现就业扶贫4.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的较低水平。
建设“幸福呼伦贝尔”兜牢保障之网
为优化配置卫生健康资源,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呼伦贝尔市多渠道统筹资金,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补偿机制,通过落实公立医院改革补助、药品零差价补助、基本药物制度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人员经费补助等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先安排预算资金,支持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全力支持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旗市区级公立医院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补助等。
呼伦贝尔市民政局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应变克难,加大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救助力度,提出畅通困难群众求助渠道等5项措施要求。加强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救助工作的衔接,统筹运用各项救助政策措施,做好因疫因灾和未参保失业人员等遇困群众救助工作。加强资金绩效,确保低保、特困、残疾人两项补贴等社会救助资金按月足额发放到位,临时救助备用金全覆盖。
年初以来,呼伦贝尔市委创新提出推动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举措,扎实推动各项工作有序有力稳步推进:“断头路”被打通,城市公共服务空间不断扩大,公共文化空间优化升级,沿河文化休闲长廊、文旅惠民服务圈、老旧小区改造、精细化物业管理、畅通便民工程、智慧城市服务中心建设、公安一体化实战化现场、环卫机械化服务……一项项惠及千家万户、覆盖各方面需求的民生工程落地落实。随着设施环境不断优化,精细管理节本增效,服务品质大幅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