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大力发展五大林草产业体系描绘亮丽生态画卷
发布时间:2021/12/17 新闻 浏览次数:225
夏季来到通辽市科左后旗,草木葱茏,鸟语花香,你不会相信,这里曾经是沙地。
据测算,2008年,科左后旗有460万亩沙地。
改变从2013年开始。治沙“愚公”们用马车拉来树苗,用脊背扛起绿色希望,向沙地“宣战”。
无论严寒酷暑,不管雨雪大风,他们在沙坨子里吃、住,每天重复着一件事——种树!
广袤沙海没有路,那就边修路边种树;碱沙摧残树苗,树种不活,那就再种新的;治沙遇到瓶颈,那就走出去学习……寒来暑往几度春秋,不知不觉中,沙海变成了“绿洲”。树多了,草也长出来了,农田好种了,野生动物开始在这里安家了。
科左后旗每年综合治沙100万亩、造林1600万株。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30%、植被覆盖度达到70%以上。
科尔沁沙地横跨内蒙古、吉林、辽宁三省区,沙地面积7760万亩,其中通辽市境内有4199万亩,占科尔沁沙地面积的54.1%。全市138个苏木(乡、镇)、321万人口中,有90个苏木(乡、镇)、近200万人口生活在“无风三尺土”的恶劣环境中。
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颁布实施20周年。这一法律的颁布实施,为通辽市防沙治沙事业提供了指引和规范,在一代代通辽儿女的接续奋斗下,科尔沁大地变了颜色——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通辽市30%以下盖度级的沙化土地减少了78万亩,30%—69%盖度级的沙化土地面积增加573万亩,“无风三尺土”的恶劣环境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和谐统一的生态画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颁布实施以来,通辽市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国家重点林业草原生态工程项目,不断加大植树造林、草原修复和生态保护力度,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900多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工程624.2万亩,9个旗县市区、14万户、70万农牧民直接受益。全市森林面积达到210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8.9%提高到现在的23.78%。划定基本草原面积3218.6万亩,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4406万亩,完成草原生态修复1000多万亩,草原植被盖度比2013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达到62%。初步构建起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功能完备的区域性生态防护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草产业体系,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格局来之不易,保护生态环境容不得半点马虎。
通辽市坚持采取治沙造林、围封禁牧、搬迁转移人口、建设封禁保护区、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严厉打击乱垦滥牧、乱征滥占、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实现绿增人进沙退。
全市先后组织实施了“5820”“双百万亩”“323”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和收缩转移战略。特别是2018年,确定“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的生态布局,实施“四个千万亩”生态恢复保护工程,着力建成立足东北、面向华北的生态防线。建立自然保护区66个、1000万亩,实施罕山、大青沟、乌斯吐等5个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建设,划定并实施公益林补偿面积1053万亩,占全市森林面积的50%,每年15.7万户、59.2万农牧民从中直接受益。300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面积逐年缩减,沙区植被盖度明显增加,2000万亩草原、1500万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沙尘天气较上一个监测期减少了20.3%,实现了“生态状况恶化整体稳定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的局面。
在推进沙地治理的同时,通辽市还不断加大“身边增绿”力度。在农村牧区推进“牛出院、树进院”,实施城郊百万亩森林、重点区域绿化工程,打造宜居、绿色、和谐、优美的环境。以城镇村屯周边、庭院内外、街巷道路、文化广场、街角空地为重点,采取乔灌花草、落叶与常绿树种相结合,对嘎查村街路、街角及周边空地进行绿化美化,3000多个村屯实现绿化全覆盖,通道绿化3500多公里,打造出步步有绿色、处处有风景的生态宜居乡村。
“我管的这片地有400亩,一年给7万块钱,比自己种地收入高多了!”科尔沁区庆和镇五家子村村民邹基平被问起工作和收入情况时,打开了话匣子。
2018年,庆和镇与内蒙古海天制药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将全镇16个村、138块荒废林地流转给企业经营,打造高品质蒙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项目。
“这多好,合同一签,啥都不用管了,还给咱钱!”这些曾经鲜被问津的荒地,给农户带来了经济效益。
平整土地,栽种树苗。2019年春天,庆和镇里人头攒动,机器轰鸣……农户们的收入中又增加了一项:务工收入。“以前种树得自己搭钱,现在种树还能挣钱!”农户们植树热情高涨,曾经“濒危”的土地又重新焕发生机。
2020年,看到成行的沙棘树抽出新叶,蓝色的桔梗花随风舞动,农户们不敢相信这片花海绿洲,曾经是他们熟悉的那片荒地,有人还特意邀请家里的亲戚来赏花留影。
这一项目通过模拟野生种植环境,严格规范育苗、管护和机械化采收模式,打造通辽地区高品质沙棘以及蒙药中药材品牌,预计年产沙棘果可达6000吨、蒙中药材1.5万吨、中药饮片1万吨,在满足企业高品质主要中药材原料需求、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下一步,我们计划将产业链延伸至健康食品、功能性食品等领域。项目整体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20亿元。”负责该项目的工作人员说。从荒地到花海绿洲,再到高端健康产品原料地,这片土地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看,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的初衷就是保护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通辽市坚持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治贫致富统一起来,把推进科尔沁沙地治理、推动林业生态建设作为促进生产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统筹协调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大力发展林沙产业,着力实现生态与产业的“共赢”。
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木材加工、林果、森林草原旅游、种苗花卉、林下种养殖为重点的五大林草产业体系,促进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全市木材初加工和人造板生产企业稳定在100家左右,农牧民每年通过销售木材及加工,增值收入达3.5亿元;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基地达50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1500多万立方米;以沙地葡萄、塞外红苹果为主的经济林果品产业已形成规模,栽植面积近100万亩;林下种植药材、食用菌培育、种苗花卉培育及林下特种养殖产业,已成为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以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以银沙湾、宝古图沙漠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昔日的“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
防沙治沙,任重道远。
“十四五”期间,通辽市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肩负起、履行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大力组织实施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1000万亩、天然草原修复1000万亩。到“十四五”期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保持在62%以上,努力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碳汇及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提出的殷切期望,在放大和发挥绿色生态优势中,描绘亮丽生态画卷,实现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 阿巴嘎旗打响肉羊产业“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