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培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构筑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
发布时间:2022/03/11 产业 浏览次数:190
产业兴,脊梁挺。
“十三五”期间,通辽市致力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措并举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农牧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升……一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新图景铺展开来。
今后五年是通辽市奋进“十四五”、开启新征程,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辽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把集群发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落实的关键举措。立足主体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注意保持专注、审慎多元,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围绕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加强协作配套,推动产业培育更加集中、空间布局更加集聚、要素配置更加集约,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链优势,有效增强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关键支撑作用。
通辽市紧盯推动产业转型提质增效,产业发展“冲锋号”再次吹响。
目标引领方向,行动决定未来。站位全国和自治区发展大局,立足市情实际,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实践中,通辽市要坚持扬长避短、培优增效,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优势就是发展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今后五年,通辽市将集中力量把基础好潜力大带动强的产业立起来、做起来,培育形成具有本地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通辽市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突出抓好农牧业种子工程,推进标准化种养,发展智慧农牧业,完善全程可追溯质量安全体系,实施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推动农牧业调结构、提质量,加快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步伐,打造通辽产业发展最强引擎。持续实施“节水增粮”行动,建设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粮经饲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中蒙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突出养殖业补链延链强链,推动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增加终端产品供给,提高养殖业综合效益。特别要集中力量做大肉牛产业,同步推进奶牛、生猪、禽类规模化养殖和就地加工,建设国家优质乳肉生产供应基地,走出一条“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农牧业现代化新路子。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通辽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抓紧布局新兴产业,培优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工业整体竞争力。将做专做强做大玉米生物科技产业,提升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在全国的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增强产业配套保障和精深加工能力,推动霍扎园区重点发展绿色低碳的高端铝业,促进奈曼园区重点培育镍基循环新材料产业,支持开发区重点推动煤化工可降解材料延伸项目,引导科左后旗建设好硅砂精深加工产业园。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探索统筹风光资源开发与装备制造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打造全国先进的绿色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现代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先进制造等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赋能,形成未来竞争新优势。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通辽市推进服务技术、理念、业态和模式创新,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和绿色发展水平,更好满足消费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快构建现代商贸物流体系,优先推动城乡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建强骨干物流园区,加快通辽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参与建设东北陆海新通道,打造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促进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景区景点和旅游服务体系提质升级,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休闲康养度假基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通辽市跳出自有资源和地域局限谋划经济发展,置身“双循环”和区域协作广阔空间谋划产业项目,在积极参与区域分工中引进培育特色产业。突出抓好承载平台建设,积极主动、理性有序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既要承接产业延伸、产业配套项目,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也要注意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大力引进加工制造、高新技术等非资源型产业和新兴产业项目,培育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把“专精特新”项目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攻方向,严格落实能耗“双控”政策要求,坚决杜绝引进“两高”项目,通过有序理性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
上一篇: 五原县:提升耕地质量 筑牢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