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县:提升耕地质量 筑牢粮食安全
发布时间:2022/03/12 产业 浏览次数:122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耕地则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为了响应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所要求的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抓好耕地保护建设,守好数量、质量双红线,夯实粮食安全基石。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全力推进盐碱地改造,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对耕地质量进行“递增式”提标,提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水平,让高标准农田真正成为“致富田”,确保粮食丰收,农民增收。
大地回春,农事渐起。五原县复兴镇民生村村民高怀雄正在农田里进行残膜回收作业。高怀雄介绍说,以前的残膜都是被翻耕到了地里,种子的根系不能深扎,根系不发达直接影响到了保苗率。自从开始回收残膜,地里也干净,没有了污染,庄稼也长得旺盛。一年下来,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提升。
目前,五原县已建成13个乡镇级残膜回收点,5个区域集中回收站,并通过补偿制度与积分兑换制度引导农民出工出力,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民回收残膜的积极性,实现了对残膜的有效回收,为打赢农田残膜污染治理的生态环保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五原县复兴镇村民回收残膜的同时,隆兴昌镇田地里也上演着忙碌的春耕备耕景象。在隆兴昌镇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隆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有机肥抛撒车正在抛施发酵好的农家肥,以此改善土壤性状,提升土壤肥力。
隆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何二平说:“2020年合作社在项目区承包了300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玉米青贮,当年亩均产量达到3吨左右。2021年合作社对土地进行了整理,今年继续对土地进行提标升级,撒施农家肥,预计亩均产量能增加0.5吨至1吨,亩均效益能达到1800元。”
近年来,五原县在加快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基地过程中,以农业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控”行动为抓手,既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又促进了农产品品质提升,实现了农民增收、农村变美、土壤变健康、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要想实现粮食安全,仅仅依靠提升耕地质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升耕地的数量。五原县230万亩耕地中有123万亩为不同程度的盐碱地。为了守好数量、质量双红线,五原县以盐碱地改造为抓手,在2018年投资1.5亿元实施五万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项目,试验探索出撒施脱硫石膏、明沙、有机肥、改良剂、种植耐盐作物“五位一体”技术、“上膜下秸”技术、“暗管排盐”技术等8条盐碱地改良技术新路径、新模式,与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等17家科研院所、30位专家合作,开展22个研究课题试验,引进55家企业试验改盐新技术21项、改盐新产品36个,因地制宜试种抗盐牧草新品种30个,改造后新增耕地面积约4500亩,彻底解决了河套地区土地盐碱化的困扰。曾经“满眼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碱圪梁”的盐碱地,如今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林成行,耕地质量普遍提高1个到2个等级。
五原县农牧业局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二珍告诉记者说,“通过实施盐碱地改良,耕作层土壤盐分得到有效抑制,平均降低1.54g/kg,pH值下降0.3,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43g/kg,每亩土地增收180元。截至目前,五原县依托整合各类项目完成盐碱地改良30万亩,可新增耕地约1.5万亩,年均实现增产750万公斤,增收5400万元。”
多年来,五原县统筹推进盐碱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将原来的“破烂渠、沟、大堰子、弯曲路”大破大立,实现“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八配套,同时实施“控药、控肥、控水、控膜”四控技术,通过试验研究验证一批新机械、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打造出高标准的典型示范样板田,达到提升耕地质量、农民增收和生态修复等多元化目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五原县农牧业局局长郭明旺说:“下一步五原县将持续聚焦耕地、种业协同发力,打好盐碱地改良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组合拳,做大做强种业,培育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更大效益,让河套粮仓更加丰足,更加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