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乌海市:筑暖巢引凤栖 精准施策出实招
石景山区代表团赴宁城县对接东西部协作工作,考察黑里河宿集村项目

4月18日至19日,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新...

打卡春日有机新生活,金典将春日营销玩出行业新高度

当春色积攒到四月,长势喜人的便不只是花草树木,...

人保寿险巴彦淖尔中心支公司开展“普惠金融推进月”进社区、进商铺宣传活动

为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落实国家金融监...

塞外青城,草原明珠,泰康之家·蒙园体验馆正式开放

塞外青城,草原明珠,泰康之家·蒙园体验馆正式开放...

内蒙古电力集团乌海供电公司调度管理处:元旦在岗保电网,坚守岗位照新年

内蒙古电力集团乌海供电公司调度管理处:元旦在岗...

凝心铸魂筑牢根本 不断夯实政治理论之基

    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是贯...

“内蒙古晒能生物”创始人孟克:科学管理,品质生活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生活...

学习“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

  “听到总书记说‘伟大成就就是党和人民一...

2022年全区生产总值23159亿元 比上年增长4.2%

1月18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2022年内蒙古...

通辽市科尔沁区:为创业梦想“贷”来新希望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通辽市科尔沁区...

乌海市:筑暖巢引凤栖 精准施策出实招

发布时间:2022/05/26 新闻 浏览次数:134

一个地区该有怎样的底色,才会吸附资金、人才、项目等要素集聚?一个地区该有怎样的气质,才能吸引众多企业家、投资者争相而来?那答案一定是:良好的营商环境。

2022年5月,乌海市在优化营商环境这张答卷上书写了精彩一笔:政务诚信度在自治区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评估中荣获100分,排名全区第1位;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3亿元,增长123.2%,增速居全区第2位;一季度,新增市场主体2290家,同比增长11.3%,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61.2%。

这一答案于不经意间披露了乌海高质量发展的“密钥”。

一流营商环境是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是一座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近年来,乌海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坚决向顽瘴痼疾亮剑、向“堵点难点”开刀、向一流水平对标,持续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大盘之“稳”、谋发展质量之“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强有力的保障。

厚植沃土,激发澎湃动能

5月的乌海,大地热潮涌动,一个个重点工程项目抢抓“施工黄金期”,按下“快进键”。

乌海市重点工业项目内蒙古德瑞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医药中间体项目于2021年7月份开工建设,目前项目主体已封顶,预计2022年10月份进入试生产阶段。

该公司经理张国平说:“公司入驻之后,管委会积极协助我们办理各项手续,从前期的营业执照办理到后来的环评、能评、安评这些手续,都协助企业尽快办理下来。当地政府对企业也极其重视,实行一对一帮扶,企业有什么困难都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为我们尽快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使我们更有信心做大做强,为乌海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地方发展的亮丽名片,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沃土,更是企业“招得来”“留得住”的先决条件。

2022年,乌海市计划实施重大项目186个,完成投资190亿元以上。为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乌海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把项目现场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大力实施“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包联机制,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延伸服务,全周期跟进,全要素支持,全力保障各重点项目早日见形见效、达产达标。

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乌海市通过严格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减税降费相关政策,立足职能权限和工作实际,实实在在为企业降本减负,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后劲。2021年,乌海市积极落实国家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向市场主体释放红利,全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约7亿元。2022年,乌海市将不折不扣落实好大规模、阶段性、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确保各项税费优惠政策高质高效落实到位,让减税降费红利直达快享,惠及每一个市场主体。

2022年以来,乌海市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认真落实自治区营商环境方案3.0版各项改革举措,全力跑出优化营商环境“加速度”,打造企业和群众满意的一流营商环境。乌海市以“一网通办”为统领,在纵深推进“蒙速办”四办服务体系上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5536项政务服务事项承诺时限较法定时限压减82.7%,办事要件压减30.9%,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到99.6%,工程建设项目全部实现网上并联审批,企业开办时间最短压缩至半天。

与此同时,乌海市多举措促进执法司法公平公正,着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制定规范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亲清政商关系有效重构,全市上下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的氛围日益浓厚。

2022年新春伊始,350多名企业代表以无记名的方式在乌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暨招商引资大会上填写优化营商环境调查问卷表,从服务意识、政商关系、诚实守信、担当作为、办事效率、清正廉洁、总体评价等方面给各级领导干部和150多个职能部门打出分数、给出评价、提出意见。这些宝贵意见将成为乌海优化营商环境的整改方向,各相关部门郑重作出承诺,列出优化提升重点任务,以实干实绩让企业家在乌海放心投资、安心创业、顺心发展。

筑巢引凤,打造经济“强磁场”

2月14日,乌海市举行了2022年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32个签约项目总投资1300余亿元,协议金额再创新高。项目涵盖了新材料、新能源、生态环保、文旅商贸、现代农业、航空物流、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将有力推动乌海市产业迭代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推进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取得新突破,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招商引资,引进的是眼下的投资,促进的是明天的发展,培育的是未来的实力。”这是乌海市在招商理念上形成的共识。乌海市牢固树立“招商为先、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强化链群思维、紧盯目标企业、围绕重点区域精准招商,以招商引资实绩实效为地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力。

乌海市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建设,以风光氢储用一体、可降解塑料为主要方向,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招商,研究制定产业链专题推介方案,围绕各产业链条梳理“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头部企业名单,开展精准对接。

同时,为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乌海市不断创新招商形式,拓展招商渠道。借助证券交易所互动平台,与可降解塑料、氢能源、锂电池产业等30余家上市企业进行在线项目对接洽谈;通过电话与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可降解塑料延链补链企业进行项目对接;梳理国家级行业协会名单,加强沟通对接,与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四川5家内蒙古商会签订2022年度委托招商协议。

目前,乌海市引进实施风光氢储用一体新能源产业链项目25个,总投资520亿元,总装机容量386.3万千瓦;可降解塑料产业项目5个、总投资503亿元;国轩“零碳”基地等5个新能源项目,君正、三维、华恒、兴发等7个新材料产业项目均已开工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两大基地建设已经“起势”,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企业纷纷而来,项目相继落地。如今,走在乌海各地,扑面而来的是开放、开发的滚滚热潮,处处感受到的是创业、兴业的浓厚氛围……

建好平台,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

经二路延伸线、北环路与纬一路连接线、北五路等道路工程陆续开工建设;

荣乌高速G244连接线工程开工建设,力争年底前通车;

生活配套服务区项目已完成土地报批工作;

东风220kV变电站3号主变扩建工程和红泥湾220kV变电站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走进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产业园,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程车辆来往穿梭,各项园区提质升级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们将分期分批推进园区道路、市政管网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着力破解承载项目能力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切实提高配套服务水平,增强园区招商引资吸引力。”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赵永飞表示,2022年园区落实基础设施总投资5.28亿元,将逐步健全园区生活配套道路管网、仓储物流等方面的功能,全心全意解决企业落地建设生产经营中的堵点难点问题。

园区是聚集产业的重要承载平台,是企业家投资兴业、创造财富的基础,筑好巢才能引好凤。

乌海市持续在“平台”上做文章,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服务保障水平,提升综合承载能力,真正让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承载地、项目落地的主战场、转型发展的新空间。

在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完善“管委会+公司”联合工作模式,建立“四区合一”智慧管理体系,为园区发展“强权”“赋能”;积极探索创新“飞地”“飞企”发展模式,用利益分享机制消除行政壁垒,促进区域联动、要素流动、产业互动;树牢“以亩产论英雄”的导向,强化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考核评价,倒逼园区集约高效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在强化园区资源要素保障方面,从电力、土地、水资源、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日益突出的现实出发,坚持有保有压、节约优先,不遗余力从存量调整上挖潜力、从节能改造上下功夫、从压减落后产能上动真章,千方百计腾出要素指标,优先保障优质工业项目顺利投产达效。

2021年,乌海市全面启动工业园区观感提升工程,治理“散乱污”现象、拆除各类违规建筑、修复破损道路、更换指示牌和标识牌,开展补植复绿、完善环保治理设施,多措并举改善园区环境,提升园区“颜值”。各产业园均根据园区实际情况制定了《推进工业园区观感提升工程工作方案》,推进园区面貌整治提升,园区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园区环境养护得到加强。

当前,乌海市正在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推进园区提质升级,为地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