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借黄河之势 筑生态之城
发布时间:2022/03/22 新闻 浏览次数:192
乌海,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乌兰布和、库布齐两大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在此“伸手相握”。这里曾经的年降水量仅有16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200毫米以上。
因为缺绿,所以盼绿。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时间的刻度记录着这座城市逐绿前行的脚步。
从坚决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到雷厉风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星星点点的见缝插绿、能绿尽绿到浓墨重彩的荒山播绿、矿山覆绿……乌海市对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变,阔步走上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
这几日,红嘴鸥“先头部队”的到来使沉寂了一冬的乌海湖增添了几分春日的生机与灵动。从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蓄水形成乌海湖的第5年起,成千上万只红嘴鸥已习惯迁徙至乌海湖,是市民倾心相待的“老朋友”。
距市区约7公里的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西岸)防沙绿化工程,让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披上了绿装,该工程紧邻水利枢纽库区淹没线边缘,连续多年的绿化,在这里竖起一道防风固沙的绿色生态屏障。
乌海市今日的生态好景,离不开滔滔黄河水积淀的成色与底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乌海市不断增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持从政治上看、政治上办,坚决扛起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政治责任。
要实现怎样的发展,着力点在哪里?答案,从坚守的底线与做出的选择中更能感知。
四年来,乌海市累计投入178.2亿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污染防治。乌海市全面落实河长制,坚决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严格水资源管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大幅降低,跻身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四合木等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是我们必须始终铭记于心的“国之大者”。心怀“国之大者”,乌海市正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十年间,一张张“国字号”绿色名片让市民体验到了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绿色福利”。
锚定“双碳”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话题聚焦“双碳”工作。
“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承担着绿色转型的重任。
生态优先,短期或许会带来约束,但长远看更是机遇。
曾经过度依赖煤炭资源,造就了乌海市的产业格局,而转型的关键,在于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乌海市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适应“双碳”要求和能源变革新变化。
卡博特恒业成气相二氧化硅项目于2016年“落户”乌海,该项目利用有机硅的副产品,生产高附加值的气相二氧化硅,乌海及邻近地区刚好为有机硅产业链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该项目又大量消耗了本地化工企业的副产物,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
乌海市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创新链,持续推动化工产业往高端走、往精细化走、往新材料走,越来越多像卡博特恒业成一样的高新企业入驻乌海。宝化万辰国内首条特种沥青生产装置试产成功,君正、华恒能源等一批可降解塑料项目有序推进……
时代所需、转型所迫、民生所盼、职责所在。
2021年,乌海市建成第六人民医院综合办公大楼自然能源智慧系统升级改造项目,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0.032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0.01万吨,相当于植树1.923万棵;建设全国首个零碳高科技农业产业示范园;开工建设零碳自然能源乌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福利院项目;推行“互联网+碳普惠”的垃圾分类回收运营模式,零碳社区建设有序推进……
打出“七治”组合拳
因煤而建,缘煤而兴,也因煤而痛。
过去一个时期以来,乌海市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钢铁冶金为主导的工业产业结构,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大气环境一度受到影响。
用绿色撬动效能之变,作为乌海市经济的“压舱石”,工业经济持续传递出绿色发展的积极信号。
在乌海市华信煤焦化有限公司的焦化厂区,即便不戴口罩也闻不到呛鼻的味道,“这得益于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项目,焦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被充分利用,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该厂厂长谷勇说,公司准备持续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更多能耗。
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乌海市亮出“答题板”。
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不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牺牲环境,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短期与长远,约束与机遇,既有辩证法,也体现了发展观。
初春时节,乌达区苏海图小铁帽子采空区已有丝丝绿意,在采空区第二排土场上,洒水车、推土机穿梭忙碌着。“我们已经完成刷坡45万平方米,绿化12.8万平方米。”提到矿区综合治理项目,小铁帽子采空区灾害综合治理项目总工程师高磊信心十足。
近年来,乌海市坚持综合治、彻底治、坚决治,用环境“减负”换经济发展“加分”。目前,累计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13座,实现对151家矿山企业的智能精准监控,排土场火点实现“动态清零”,200多公里的矿区道路实现全封闭管理。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新作为正孕育新气象。
乌海市委、市政府以等不了、拖不得、慢不起的紧迫感,对历史负责、现在负责、未来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打出“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的“七治”组合拳,推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向纵深发展。
发展不止步,奋斗无穷期。一组组数据,彰显着乌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2021年,乌海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同比增加2.0个百分点,完成大气治理项目170个,启用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平台监测机动车尾气452万余次;6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Ⅲ类比例为100%,5个入河排污口均无排水,2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达标率98.1%,3座园区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达标率99.1%;对72家危险废物重点监管企业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达标率98.7%,处置危险废物100万吨左右。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乌海市铁腕治污连出重拳,生态环境保护战果累累。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站在新起点,乌海市将继续绘制好“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画卷,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中交出一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乌海答卷。
下一篇: 巴彦淖尔:擦亮底色 逐绿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