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科学育才 培养高素质农民
发布时间:2022/03/11 新闻 浏览次数:220
34岁的张志东在巴彦淖尔市鲜农农业科技园区承包了一座温室。张志东介绍说,过去种地养殖要靠“老把式”,如今得靠高素质。黄瓜能长得这么好,全凭技术支撑。现在他利用新技术隔一个叶子或者隔两个叶子留的瓜,长得快,品质还好。
巴彦淖尔市围绕现代农牧业发展需求,加快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市农牧业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线上+线下”“室内+现场”的方式,鼓励种养植户学习农牧业先进技术。张志东就是受益人之一。他参加了高素质农民培训班,老师们结合本地实际,传授了许多种殖技术,还有专门的技术员为他随时解答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有了科学种植方法的加持,虽然是第一年种植,但张志东家的温室效益很可观。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全面规划“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引进选拔培育工程”,以市农广校、旗县区农广校及当地职业技术学校、乡镇科技站为依托,建设市、旗县区、苏木乡镇三级培训基地,加上“农广之声”“农广天地”“农广在线”“农广微教育”和“农广智云”的推广,形成农牧区实用人才培训网络。
随着高素质农民的综合能力明显提升,并进一步体现为创新创业精神、产业开拓能力以及小农户引领等三大“新动能”。一是创新创业精神。高素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多是源于对土地、对农村的深厚情感。与传统农民相比,他们文化水平较高、脑子活,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更强,面对市场变化,敢于挑战、敢于创新,能够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开展创造性生产。二是产业开拓能力。高素质农民能够更为合理地配置农业农村资源,尤其是通过扩大规模,实行种子、化肥等统一产供销以降本增效。通过连片机械化种植、统种统销,从事产业覆盖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项目。三是小农户引领作用。高素质农民越来越多地通过先行先试、传授技术、供给生产资料、订立销售合同、雇佣或联合创立合作社等方式,将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提升为“引领作用”,不仅能带动小农户增产增收,还能引领其独当一面。
更多的高素质农民回归土地,变身田间地头的“土专家”、敢于尝试的“排头兵”,也激发出更多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乡村带来好技术、新理念,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据了解,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通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贫困户家庭主要劳动力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育工程,充分利用当地专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田秀才”和致富能人等,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解决农业问题。
高素质农民的能力是一种经济资源,并通过结合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杭锦后旗通过推出“20+1”农企合作肉羊产业发展模式,高素质农民越来越多地先行先试、引领前行、开拓实践,让农户和企业实现双赢,肉羊产业蓬勃发展。陕坝镇高峰村党支部书记杨乐山告诉记者,“20+1”农企合作肉羊产业发展模式,不仅给村民带来了新的养殖技术和品种,还给村民带来了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20+1”农企合作肉羊产业发展模式是由浩裕种羊科技有限公司为缺资金、缺种羊的农户提供优质基础母羊20只,优质种公羊1只,杭锦后旗农牧和科技局、陕坝镇政府协调金融机构为缺资金农户担保发放2年期购羊贷款,利息由公司全部承担。在养殖过程中,公司还为农户提供饲养管理技术培训和服务,并以每只高于市场价30元的价格回收合作农户90日龄以上的合格羔羊。“20+1”农企合作肉羊产业发展模式,让更多的高素质农民勇于创新实践,农企增收效益明显。
同时,巴彦淖尔市积极推进专家人才下基层服务工作,农技专家吃住在乡村、工作在田间,逐渐形成了“首席专家+技术骨干+科技指导员+农户”的人才引育体系。现在,全市农牧民师资力量近千人,通过集中办班、现场指导、实践观摩以及电视、电台、微信、科普宣传、现场会等形式全方位完成农牧民培训任务,全市普训近3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