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孩子”甜梨:在赤峰幸福之路的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21/11/06 新闻 浏览次数:329
赤峰市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在2016年被自治区命名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苏木”。在1958年12月,幸福之路牧业生产合作社荣获了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的“国务院奖状”。在这里,各族人民心连心、手拉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丽佳话。
2021年10月份,笔者随着赤峰市委统战部慰问组到基层慰问。正午时分,一行人来到了幸福之路苏木海勒斯阿木嘎查的一个现代牧场,在温暖如春的屋里,一位额吉正在煮制奶茶,香气四溢,额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额吉名叫甜梨,是一名“国家的孩子”。老人将她六十多年来在巴林草原上成长生活的点滴故事娓娓道来。1960年她来到内蒙古时只有三四岁,乘坐火车六天五夜到达内蒙古的保育院,保育员见孩子们个个面黄肌瘦,便给每个孩子发了两块饼干,端上一个白底蓝边搪瓷杯,里边是热腾腾的牛奶,这是甜梨踏上内蒙古草原的第一餐,保育员的嘘寒问暖,让她内心十分温暖,至今记忆犹新。后辗转乌兰浩特市、幸福之路苏木王艾勒嘎查后,养父母把她带到了海勒斯阿木嘎查。从此,她在这里生活至今。
初到巴林草原,她听不懂蒙古语,与养父母交流不畅,只称自己名字叫甜甜(音),于是养父母为她取名“甜梨”。大约五岁时,家里来了一位巴林左旗的马倌,讲了几句普通话,语言的熟悉感让年幼的她误以为来者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激动地抱住马倌的腿,喊出了生疏已久的两个字“爸爸”,马倌见孩子对自己如此亲切,便将她认做干女儿,并在那个困难时期给了她5元钱,自此以后也经常来家里看望她。
为了让甜梨尽快适应草原生活,养父母开始悉心教授她蒙古语。作为养父母的独女,她受到万般宠爱。由于那个年代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家庭拮据、物资匮乏,养父母节衣缩食,把最好的都留给她,生怕孩子受到一丝委屈。年幼的甜梨喜欢吃奶嚼口拌炒米,养父母便到别人家去借食材,让甜梨大快朵颐。为了给她补充营养,养父闲暇时会出去打猎,让孩子偶尔有肉吃,不至于饮食太单一,吃肉是她那个时候最幸福的事。有一次患了肠炎,养父母非常着急,把嘎查的大夫接到家里住下为她治病,养父母不眠不休地悉心照料了她七天七夜,直至痊愈。
为了回报这片养育自己的沃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甜梨跟着嘎查里的大夫学医,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在那个医学不发达的年代,她共接生了二百多名新生儿。
甜梨和丈夫成家后,悉心照料养父母的生活,如今养父母都已相继离世。回想与养父母生活的点点滴滴,甜梨一度哽咽。甜梨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敖日格勒在大板镇生活,小儿子孟克白音是牧区的肉牛养殖大户,也是巴林草原上的著名骑手,在各级赛马比赛中获得过很多荣誉。
甜梨对慰问看望她的一行人说:“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党和政府,感谢自己的养父母,让我在那段异常艰难的时期快乐生活并成长,如今党的政策这么好,我特别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生活在幸福之路苏木的“国家的孩子”甜梨在感念党恩的同时,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