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七一勋章”的获得者廷·巴特尔被《焦点访谈》报道
打卡春日有机新生活,金典将春日营销玩出行业新高度

当春色积攒到四月,长势喜人的便不只是花草树木,...

人保寿险巴彦淖尔中心支公司开展“普惠金融推进月”进社区、进商铺宣传活动

为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落实国家金融监...

塞外青城,草原明珠,泰康之家·蒙园体验馆正式开放

塞外青城,草原明珠,泰康之家·蒙园体验馆正式开放...

内蒙古电力集团乌海供电公司调度管理处:元旦在岗保电网,坚守岗位照新年

内蒙古电力集团乌海供电公司调度管理处:元旦在岗...

工期仅82天!呼和浩特重点工业园区热力管网项目加速建设中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 219 个...

凝心铸魂筑牢根本 不断夯实政治理论之基

    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是贯...

“内蒙古晒能生物”创始人孟克:科学管理,品质生活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生活...

学习“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

  “听到总书记说‘伟大成就就是党和人民一...

2022年全区生产总值23159亿元 比上年增长4.2%

1月18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2022年内蒙古...

通辽市科尔沁区:为创业梦想“贷”来新希望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通辽市科尔沁区...

“七一勋章”的获得者廷·巴特尔被《焦点访谈》报道

发布时间:2021/08/02 新闻 浏览次数:175

2021年7月31日,《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七一勋章”的获得者廷·巴特尔的故事.

廷·巴特尔,这位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萨如拉图雅嘎查的牧民是“七一勋章”的获得者。1974年廷·巴特尔19岁,从呼和浩特下乡到了牧区,一待就是快半个世纪。从一名城市青年到普通牧民,跨度不可谓不大,当年的萨如拉图雅嘎查条件又极其艰苦,是出了名的沙窝子。但是廷·巴特尔却一次次放弃了回城机会,留了下来。从自家的草场做起,他一心一意钻研既能够保护草原生态,又能够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双赢路子。几十年过去,嘎查变成了什么样子呢?牧民的生活又有什么变化?

黑红的脸膛,质朴的笑容,这是廷·巴特尔给人的第一印象。刚见到他的时候,廷·巴特尔略带兴奋地给记者展示自己拍到的牧场里的野生动物,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后受到很多的关注和点赞。已经从嘎查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休的他告诉记者,发这些照片和视频不仅仅是展示他牧场养殖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理解保护牧场生态的重要性。

廷·巴特尔出生于1955年,他的父亲廷懋是新中国开国少将。1974年,19岁的廷·巴特尔高中毕业后下乡来到萨如拉图雅嘎查。萨如拉图雅在蒙语中是霞光的意思,不过这个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边缘的嘎查曾是人们眼中“一进去就出不来的沙窝子”。在这里扎根牧场,一辈子做个牧民,最初很多人并不理解这个将军的孩子做出的选择。

尽管插队之前就对这里的恶劣条件有心理准备,但群众生活的艰苦依然让廷·巴特尔震惊。

那时牧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40元。草原生活虽然清苦,人与人间浓厚的情谊却感动着廷·巴特尔。有一次天黑了,他外出回来借宿在一户牧民家,牧民将仅有的面条端给他吃,等他吃饱以后,牧民让自己的孩子们喝面汤。

这件事让廷·巴特尔深受震动,他决心要让这里的牧民和他们的孩子痛痛快快地吃上面条。长期在城市中生活,廷·巴特尔既不熟悉牧区生活,也不会说蒙古语,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在牧民的帮助下,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很快掌握了骑马、放牧、打草等技巧。

很快,擅长学习钻研的廷·巴特尔逐渐得到牧民们的认可,当选了萨如拉图雅生产大队大队长。1976年,廷·巴特尔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当廷·巴特尔雄心勃勃地建设牧区时,知青大返城的消息传到了锡林郭勒草原,很多人都以为,廷·巴特尔肯定会是第一个回城的知青。

春去秋来,知青走了一拨又一拨,萨如拉图雅草原上只剩下了他一个知青。

留下来的廷·巴特尔成了当地牧民的主心骨,防雪灾保护集体牲畜、孤身寻找走失的牛羊……牧民群众有了困难,作为共产党员,他冲在最前。上世纪80年代,草场承包分畜到户时,廷·巴特尔却退到了最后,他把好的牛羊都留给了牧民,留给自家的是不长草的荒滩和老弱牲畜。

承包后的第一年,牧场就赶上雪灾,廷·巴特尔和妻子一边要照顾羊群,一边还要为家里一岁多的孩子揪心。1983年,父母来到草原看望廷·巴特尔,老两口几乎认不出这个早已被风沙打磨成地道牧民的儿子了。

由于缺乏引导,草场承包分畜到户导致牧民盲目追求牲畜数量,草原不堪重负,沙化日益严重。廷·巴特尔意识到生态恶化是导致牧区贫困的根源,要带领牧民走出困境,必须先让草原得到休息。

于是廷·巴特尔号召牧民围封轮牧,把草场围起来休养生息,还要压缩牲畜数量,很多牧民并不理解。为了说服牧民,廷·巴特尔挨家挨户串门走访,做牧民思想工作,同时他也决定自己先做出个样子。1986年,他卖掉自家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进行封育。

第二年廷·巴特尔封起来的300多亩草场就打下了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牧民们看到了围封轮牧的好处,纷纷向他学习。通过围封轮牧,草原植被有所恢复,牧民收入也有了起色。1993年,廷·巴特尔当选为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此时,他深知这片草原上草畜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于是他又琢磨,怎么才能让草原生态继续恢复,牧民还能进一步增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他又想出了优化养殖的方式,提出了“蹄腿理论”。

廷·巴特尔说:“当时5只羊卖的钱跟1头牛一样,5只羊吃的草跟1头牛吃的一样多,对草原来说,5只羊20个蹄子5张嘴,连吃带刨根对草原的破坏力大,希望都改成少养羊多养牛。”

为了引导牧民减羊增牛。1998年,廷·巴特尔率先将自家的几百只羊卖掉,改养肉牛,为提高出肉量,他还设法进行品种改良。实践证明,通过少养精养实现了恢复生态、增加收入的双赢目标。2002年春天,嘎查牧民纷纷效仿廷·巴特尔卖羊买牛。随后,嘎查人均收入明显提高。

促进牧民增收的同时,廷·巴特尔还不忘进一步改善草原生态,为了防风固沙,他带领牧民因地制宜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植物,草原逐渐恢复了生机盎然的景象。正当廷·巴特尔专心致志带领牧民继续建设牧区的时候,呼和浩特传来了父亲病危的消息,父亲弥留之际的话语,廷·巴特尔依然记得。

廷·巴特尔说:“我在牧区没法陪他,队长书记的活特别多,去不了。我去的时候他已经快去世了。我一到,我一问他,他就马上恢复,他提出的一个问题,巴特尔你老了怎么办?他要去世的时候,他想的就是你。”

女儿一岁多离家,几十年离开父母,为了一处既非沃土又不是故乡的土地,廷·巴特尔这样舍弃亲情到底是为什么?嘎查牧民们如今生活的巨大变化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萨如拉图雅嘎查牧民呼日勒家以前也曾经以养羊为主,后来学习廷·巴特尔的优化养殖方式,也把羊卖掉,改养肉牛,采用了改良的品种,随后养殖收入逐年上升。

初心不改,此生无悔。47年的牧区生产生活实践,廷·巴特尔总结出的先进经验无数,不仅让自己走在了建设新牧区的前列,还推广运用到了其他牧民家中。更让廷·巴特尔自豪的是,嘎查年人均纯收入去年达到了2万多元。

如今虽然已经退休,但廷·巴特尔还在发光发热,在盟委的支持下,他建起了牧民培训基地,“廷·巴特尔大讲堂”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到了各地牧区群众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