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发布时间:2022/07/30 产业 浏览次数:140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思路,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条件,积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有效推进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在产业布局上坚持差异化、错位发展,重点发展生态型产业,打造现代绿色产业体系。一幅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高颜值”画卷在回民区铺展开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诗如画的景色背后,是回民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行动,是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使命担当。
产业生态是回民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金指标”。围绕这一“金指标”,回民区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部署,大力开展“绿化青山·守护北疆”生态建设行动,守护好大青山天然生态屏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助力首府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回民区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通道物流、观光农业等生态产业,把发展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各行业的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引进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关联度强、辐射效应大的环境友好型项目,集中精力建设高端、清洁、安全、低碳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以生态保护为主线,盘活大青山生态旅游资源,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优势;启动实施大青山前坡污水管廊建设工程,统筹防洪、景观、产业三大功能,系统推进总长度12公里的乌素图河综合改造;规划实施温泉度假、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实施坝口子沟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持续用力抓好新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自治区“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严格落实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控要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83%以上;全面落实“四水四定”“河长制”要求,强化水资源管理和二级水源地保护;有序推进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碧水、蓝天、青山、净土是最基本、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理念已经贯穿于回民区发展的各领域。回民区按照首府提出的“依山而行、傍水而憩、穿林而游、踏草而嬉”要求,以生态修复和园林绿化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全力打造集休闲、健身、休憩为一体的综合性街头绿地、游园、公园,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良好的生态成果,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回民区已新增公园面积82.12万平方米,绿化提升道路230条、小区215个、学校57所,共栽植乔木70.3万株,灌木约839.38万丛,种植地被29.5万平方米。2022年,回民区计划新建55处口袋公园(同步实施海绵化改造),实施20公里绿道建设和2处街景花坛建设。“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已经成为居民生活日常。
回民区还不断创新环境监管模式,着力打造“大环保”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了区、镇街、社区(村)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始终保持环境监管的高压态势。同时,不断提高辖区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只有新起点、没有最终点。如今的回民区,持续焕发出新活力,一个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城区、绿色生态宜居发展城区、基层治理创新发展城区、文化旅游特色发展城区”区域中心城区正加速发展。
让环保扎根现在,用绿色昭示未来。回民区正在加速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短板,为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赋能,让蓝天白云给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上一篇: 乌海市:向“新”转变 向“高”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