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口县:新能源产业向绿而生 逐“光”而行
发布时间:2022/04/29 产业 浏览次数:112
春日,和风拂过大地。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万亩“光伏+”产业园,一排排蓝色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一个个新项目开工建设的喜讯,让人感受到蓬勃昂扬的春的气息……
近年来,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新能源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磴口县在新一轮新能源开发中乘势而上、力开新局,抓住自治区建设现代能源示范区的机遇,充分利用政策、地域、光能和土地资源优势,主动融入黄河几字弯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围绕乌兰布和沙漠千万千瓦级光伏治沙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光伏治沙、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发展模式,推动新能源产业从单一发电卖电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在发展光伏发电的同时,重点引进光伏配套的组件、辅料等产品生产企业,形成光伏产业集聚,让绿色能源真正成为磴口县未来发展的强劲引擎。
抢抓机遇新能源点亮“振兴路”
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维,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0.6亿元……4月16日,磴口县黄河流域“光伏+沙产业”协同发展创新示范基地项目集中开工,吹响了全力加快新能源项目建设的号角。
项目选用74万块双面双玻组件,平均每年上网小时数可达到1800小时,发电量可达到7.26亿千瓦时,同步配套6万千瓦储能,每天储能时长2小时。项目建成运行后,年产值约2.1亿元,可实现林草药综合经济效益3000万元,同时实现绿化治理面积1.2万亩。“项目的建设,按照集中化、规模化布局,围绕生态治沙、科技治沙、节水治沙、产业治沙,采取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林、草、药相结合的立体产业方式,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磴口工业园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园区主任袁海文说。
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境内乌兰布和沙漠面积约375万亩,年日照时数3300小时以上,充沛的光能资源和广袤的荒漠沙区是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所在。近年来,磴口县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大力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国华、国电投、国电、中广核、大唐等企业,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通过抬高光伏阵列高度、拉大阵列间距,给沙草种植留下了充足的空间,以光伏组件为植被遮阴,减少蒸发量,以植被生长抑制扬尘,减少对发电量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共赢。截至目前,磴口县已建成光伏电站37万千瓦,在建光伏电站40万千瓦,光伏治沙面积达1.5万亩。
“链”上发力产业扩能提质升级
光伏板下,农户们种植玉米、草药,养蚯蚓;光伏板周边,农户们养羊,有的还在沙漠里种上了水稻;光伏设施农业科技大棚内种植茶树、菌类、花卉、蔬菜等……
“光伏+设施农业”、“光伏+水稻”、“光伏+沙生植物”,“光伏+”模式所构建的新型业态气象万千,让往昔的黄沙飞扬变成了现在的绿树成荫,沙漠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近年来,磴口县在利用好太阳能资源的同时,将光伏发电和农、林、牧、旅游相结合,利用板下区域种植沙地植物或高附加值的药材,实现了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殖,逐渐摸索出“光伏+沙漠+农业”“光伏+沙漠+林草”“光伏+沙漠+旅游”等发展模式,光伏产业与沙漠生态治理协同发展。同时,依托光伏发电成本优势,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引入电解水制氢、数据中心、光伏制造企业等装备制造企业,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推动沙区内的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变、资源型产业向多高附加值产业转变。
栽得梧桐树,自有凤来栖。如今,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为磴口县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也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了“加速跑”。
上一篇: 准格尔旗:让矿区既有颜值 又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