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之刑事检察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2/04/07 商业 浏览次数:284
随着全区政法机关“迎接二十大、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深入开展,化德县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努力克服工学矛盾,将执法办案与大讨论活动有机结合,不断寻找刑事检察服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结合点,总结经验做法推出更多措施发挥刑事检察惩戒、威慑和预防功能,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第一,严厉打击危害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行为。当前,危害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行为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中存在的村霸、行霸,会对相关市场、行业的良性发展造成阻碍,不利于市场、行业的健康发展;二是针对企业家人身安全的犯罪,例如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会让企业家对本地法治环境存在顾虑;三是涉众型的经济犯罪,例如非法集资、合同诈骗等,可能加剧本地群众对正常经济秩序的不信任,从而不利于本地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存在新的投资意愿、新的投资项目降低或者减少的风险。
对于以上可能存在的行为,刑事检察全体干警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坚持依法打击,从严从快开展刑事检察工作,不断提高刑检质效,震慑犯罪分子。同时,针对涉企犯罪中出现的疑难复杂问题,要加强理论学习、加强与上级检察院的沟通对接,进而提升刑事检察的工作质效。
第二,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一是审慎适用刑事强制措施。对罪与非罪界限存疑、罪行较轻,以及有自首、立功表现,或经评估没有社会危险性的企业家,尽可能采取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二是严格区分个人犯罪与单位犯罪,审慎认定单位犯罪,防止因错误认定对企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三是严格执行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的情况发生。
第三,坚持罪行法定、疑罪从无原则。一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全面、认真、准确审查案件,对涉企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依法要求侦查机关补充侦查;二是加强与同级人民法院的沟通对接,尤其是可能判处无罪的涉企案件。三是做好疑难案件的汇报工作,对认识有分歧的涉企案件,及时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研究,严格执行检委会决议。(第一检察部 侯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