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住“三农”基本盘保障粮食安全
发布时间:2021/10/28 商业 浏览次数:229
秋景美如画,沃土蕴希望。近年来,兴安盟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布局,强产业、保安全、拓渠道……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迈出了兴安农业绿色崛起的新步伐。到2020年,全盟粮食产量126.97亿斤,突破了120亿斤大关;2021年,经初步测算分析,预计粮食产量130亿斤。
产业发展打牢农业“硬底子”
产业是富民的坚实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兴安盟生态环境良好,是北纬46度寒地水稻黄金种植带和玉米优质产区,是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兴安盟充分发挥特有的资源禀赋,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两袋米、两头牛,红红火火搞旅游”的发展思路,并以此为突破口,着力实施大米、玉米“双百双千”工程,把“两袋米”产业打造成当地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和富民产业。
“软、糯、甜”的米质特点已成为人们对绿色兴安的味觉记忆。在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水稻科研基地,上万份试验品种水稻整齐排列茁壮成长,它们在同等生长条件下经过选育,培育出适合本土的水稻品种。
“我们2021年开展了一系列错期播种、不同基质土孕育等实验项目,目的就是让兴安盟水稻产业提质增效,为‘兴安盟大米’品牌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郑红霞介绍说,经过这几年在旗县市试种,已经摸索出高产高质水稻种植模式和水稻品种,2021年在兴安盟大面积推广,预计实现兴安盟水稻亩产增收100公斤的目标。
好山好水出好米。“两袋米”,一袋是指大米,另一袋就是指玉米。近年来,兴安盟玉米产业初具规模,全盟优质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2021年,兴安盟通过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推广“秸秆覆盖+少耕免耕技术”,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和针对粮食作物实施轮作倒茬等举措,保障“两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兴安盟将打造一批年产能10万吨以上的重点大米加工企业,培育引进一批技术先进、行业集中度高、品牌影响大、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经过几年培育,“兴安盟大米”品牌越叫越响。2018年以来,兴安盟先后被授予“内蒙古优质稻米之乡”“中国草原生态稻米之都”“2018十大好吃米饭”。近年来,以“兴安盟大米”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全盟上下“一盘棋”,齐心协力打造百亿元富民产业,预计2021年大米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将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百万亩规模、百亿元产值的“双百”目标,大米产业发展将迈上新台阶。
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
近年来,兴安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持续调动地方政府及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全力以赴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
“2020年,我们村的水稻、大豆纯收入达45万元,相比旧模式增收27万元,增收部分为十家子村户籍村民每人缴纳了100元的合作医疗保险,收益实现全村共享。”突泉县九龙乡十家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友说。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粮食产量持续攀升,人均占有粮食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兴安盟狠抓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以“绿色”打底,从种到收全程规范。2021年初以来,兴安盟提前谋划并安排部署了相关工作,采取了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制定防范各类自然灾害举措等一系列保障粮食生产的措施,确保了备耕春耕工作的有序推进和粮食播种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做好2021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兴安盟农牧局紧盯关键环节,加强监测预警、突出监测重点,提前制定并印发了包括草地螟、粘虫、草地贪夜蛾等十多项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和防控预案,组建了13支应急防控队伍随时待命,做好“虫口夺粮”工作,确保粮食丰收的各项工作。
仓廪实,天下安。2010年以来,兴安盟始终把千方百计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牧业农村牧区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财政和全社会的投入,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和百万农牧民群众务农种粮积极性,兴安盟粮食产量从2010年开始实现“十一连增”,到2020年,全盟粮食产量126.97亿斤,突破了120亿斤大关,农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兴安盟还将继续抓好病虫害防控、田间管理等工作,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稳住“三农”基本盘,保障粮食安全。
能耗双控保护绿水青山
让城里人闻到花香,让农村人在家门口赚钱,这幅令人向往的场景,在扎赉特旗好力保镇的“一亩田”订制模式成为了农业拓“钱”景的新方式。
稻浪滚滚,稻花飘香。在好力保镇一亩普通稻田亩产1000斤左右稻谷,扣除承包土地、田间管理、收割等成本,纯收入600多元。通过发展稻鱼、稻鸭等生态种养,开展“一亩田”订制认领后,一亩稻田的纯收入翻了三番。近年来,好力保镇打造的8块订制认领水稻基地,全部采用稻鱼、稻鸭、稻蟹、稻鳅共生模式。每4亩地安装一个高清摄像头,建立24小时不间断视频直播可视化溯源体系和产品原产地追踪系统,这犹如“一亩田”认购者在千里之外的“眼睛”,可以通过手机实时观看自己名下稻田的长势,也可以用实时互动连线的方式参与到田间管理中来。
兴安盟各地开启了稻鱼共养、稻鸭共养、稻蟹共养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最大程度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种植养殖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近年来,兴安盟农药、化肥用量实现负增长,农业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得到“双控”,地膜覆盖面积和农膜残留实现“双减”,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初具规模。为在源头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兴安盟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管理方面制定印发了《兴安盟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试行)》,并在试点旗县探索建立了“一个监管系统、两本监督台账、三类回收站点、一个处理中心”的回收处置体系。“一个监管系统”是指投资15万元创新建设了“农药使用监管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农药进货、销售、库存、使用电子登记管理制度,做到了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精准回收;“两本监督台账”是监管系统台账和回收站点记录台账;“一个处理中心”是指从普霖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租赁的低温等离子可移动式气化熔融设备,该设备通过热解、气化、熔融、光解等技术措施实现将农药包装废弃物在高能环境下分解为无毒的原子和最简单的分子,该设备在实现将农药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同时最重要的优点是可移动,设备使用技术成熟后,将解决全盟范围内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问题。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革命。近年来,兴安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处理等农业绿色发展行动,以落实“四控措施”为抓手,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兴安盟牢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个光荣且艰巨的任务,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筑牢坚实基础,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上一篇: 京蒙协作让“乌兰察布味道”飘香万里
下一篇: 锡林浩特市完善道路建设推动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