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创新驱动促发展 科技赋能助转型
发布时间:2022/08/31 科技 浏览次数:158
“氢基熔融还原技术研发与工业示范”成功获批自治区“双碳”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33家自治区级研发中心、6家自治区新型研发机构、1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45家高新技术企业全面建成……
一张张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乌海市科技系统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引进为抓手,加快区域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环境的吸引力、创新资源的聚合力、创新成果的转化力,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促转化“智造引擎”风头正劲
8月14日,位于内蒙古五湖泵业有限公司,科研专家、一线工人忙得不亦乐乎。
在机械加工车间里,技术人员正在熟练操作一款卧式液压定子进退芯轴装置,几分钟时间,一个大型定子压装进退芯轴便操作完成了。
“可别小看这个定子装置,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也是我们企业经久不衰的关键。”内蒙古五湖泵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占云说,凭借坚持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这家传统的老牌企业成了西北地区最大的潜水电泵生产企业,拥有2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专利,产品行销国内十几个省市区,并出口蒙古、中东、南非等地。
同样,在老石旦煤矿生产指挥中心智能化调度室,随着工作人员通过5G信号向井下工作面发出工作指令,深井中的皮带运输机、破碎机、转载机等一个个重型机械陆续被“激活”进入生产状态。
“科技真是改变生产力!”综采队跟班副队长王博告诉记者,过去,井下综采面割煤一个班一天下来也就能生产5000吨煤。现在,使用了5G智能巡检机器人代替人工巡检,一个班一天轻轻松松生产1万吨煤。尤其在智能化建设的推动下,老石旦煤矿每年节约人工成本2700万元左右,采煤设备开机率由86%提升至95%,原煤生产成本有效降低。
由“制造”到“智造”,离不开企业长期坚持创新,不断攻克技术壁垒,推出高质量、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更离不开乌海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近年来,乌海市以政策为支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上独辟蹊径,先后绘就传统煤炭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加大研发投入,突出传统煤炭工业企业链条化创新体系建设,赋能产业升级。制定了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蓝图,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的主攻路径。
如今,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创新元素,正逐渐成为乌海这座传统城市的印象底色,并融入整体经济的发展脉络。
搭平台“科创应用”硕果累累
2019年10月,乌海市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3个院士团队在内的7家科研单位第一时间入驻。
2020年,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33家自治区级研发中心、6家自治区新型研发机构、1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45家高新技术企业全面建成……
科技创新让企业“唱主角”“挑大梁”,但关键在于政府要“搭好台”,科技创新平台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
当前,乌海市经济建设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如何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重大。
几年间,乌海市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先后出台了《乌海市“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乌海市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战略。同时,频繁在高校“借脑”“借智”。按照促进科技成果“异地孵化、乌海转化”工作要求,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加大与发达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先后与兰州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成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围绕关键生态修复、污染防治、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产学研工作取得实效。成功引进兰州大学超耐旱植物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用于骆驼山矿区排土场连片治理项目矿山植被恢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与广纳集团共同研究开发了“智慧矿山生产调度系统”,为实现安全矿山、无人矿山、高效矿山、清洁矿山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方案。陕西科技大学计划在废旧锂电池回收再利用和废水处理领域与乌海市开展深度合作。北京林业大学围绕林业发展、荒漠化治理、园林绿化、矿区矿山生态修复、葡萄种植与乌海开展深度合作。这些创新平台分布于乌海市氯碱、煤焦化、装备制造业、能源等领域,在为企业承担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成果推广及产学研合作等科技创新工作的同时,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乌海市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努力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着力推动国家高新区创建,打造科技创新的乌海样本。
上一篇: 科技“神器”让输电巡检更智能
下一篇: 突泉县建成全国首个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