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巴彦淖尔:以绿为底 书写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1.88万平方公里、近5万户家庭,四季沐歌空气能和工程服务团队守护居民温暖过冬

苍茫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的大风...

农发行察右前旗支行开展中秋节慰问退休职工活动

为了大力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顺的传统美德,深化支...

深耕精神沃土 浇灌文明之花——农发行察右前旗支行开展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农发行前旗支行始终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文明建...

农发行察右前旗支行召开青年员工座谈会

为搭建党支部与青年员工沟通交流平台,农发行察右前...

2024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准格尔旗第一中学成功举办

10月19日,2024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准格...

农发行察右前旗支行积极开展“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谱写金融为民新篇章

金秋9月,察右前旗支行积极开展“金融教育宣传月”活...

凝心铸魂筑牢根本 不断夯实政治理论之基

    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是贯...

“内蒙古晒能生物”创始人孟克:科学管理,品质生活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生活...

学习“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

  “听到总书记说‘伟大成就就是党和人民一...

2022年全区生产总值23159亿元 比上年增长4.2%

1月18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2022年内蒙古...

巴彦淖尔:以绿为底 书写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2/07/07 新闻 浏览次数:205

行走在乌梁素海环湖公路上,可以看见微波粼粼的湖面上鱼跃鸢飞,湖中的芦苇在风中轻轻摇曳,令人心旷神怡。

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巴彦淖尔农高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1家,引领形成以各龙头企业为代表的肉羊、小麦、向日葵、生物育种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2021年,巴彦淖尔农高区产值达到125.5亿元。

巴彦淖尔市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治理措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具体要求,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新征程上奋力书写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绿美生态提升环境颜值

沿着总干渠乘舟缓行,两岸柳枝依依,亭台楼榭掩映其中,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

巴彦淖尔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齐全,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系统思维,全方位、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巴彦淖尔市成立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中办回访调研报告反映问题整改、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问题整改、黄河河道有关问题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整改4个工作专班,全面推动巴彦淖尔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以及各项工作落实。另外,巴彦淖尔市建立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相关工作。

巴彦淖尔市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乌梁素海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党内重要政治要件加以贯彻落实,统筹推进乌梁素海流域综合治理。以实施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为抓手,围绕沙漠综合治理、乌梁素海湖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等7个方面开展系统治理,带动了区域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和生态旅游、农家乐等第三产业发展,有效促进了区域生态改善、经济价值提升,构建起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格局。

河套灌区农产品主产区、乌梁素海水污染防治、阴山山脉阻沙、灌区现代化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等22项内容纳入国家顶层设计;河套灌区节水改造、系统修复乌梁素海生态环境、乌拉特草原系统修复和综合整治、河套灌区484万亩盐碱化耕地改良、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等70项重大事项列入自治区相关规划和实施方案,为巴彦淖尔市实施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了政策保障。

绿兴产业提升农牧业产值

4月28日,巴彦淖尔市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建设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批复》,同意将巴彦淖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升级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巴彦淖尔农高区成为自治区目前唯一获批的国家农高区。根据批复,巴彦淖尔农高区要以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为主题,以硬质小麦和肉羊为主导产业,努力建设全国生态农牧业科技创新发展引领区、“一带一路”农牧业科技合作先行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区,在黄河流域西北地区推动硬质小麦和肉羊创新发展、打造特色生态农牧产业集群、引领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探索示范,努力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八百里河套米粮川”享誉国内外,被国家气象局认证为“天赋河套·黄金农业种植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巴美肉羊、葵花、番茄、华莱士、枸杞、丑梨之乡。2015年底,科技部批准建设巴彦淖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依托优越的交通综合区位与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按照“集中布局、集聚产业、集约用地、科技支撑”的总体要求,园区建立了农畜产品加工、精品肉羊、优质粮油、绿色设施蔬菜等特色农牧产业体系,在创新资源集聚、产业融合发展与政策体系保障等方面有了较好基础。

立足禀赋优势、借力科技赋能,巴彦淖尔现代农牧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今后,巴彦淖尔将依托得天独厚的农牧业资源和产业优势,在建设国家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上展现新作为——

提升现代农业规模化水平,科学优化产业布局,以粮油、果蔬、肉乳绒等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建设向日葵、小麦、番茄、玉米等产业集群,打造肉羊、乳业、羊绒等优势产业带。

提升现代农业标准化水平,加快实施种子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河套灌区现代化改造,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提高耕地地力和产出效益。

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创建国家农高区为载体,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提升现代农业品牌化水平,加快建设以“天赋河套”为引领的农畜产品品牌体系,充分发挥品牌辐射带动、整合集聚作用,推动更多河套优质产品行销天下、世界共享。

绿宜人居提升城乡魅力值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是广大市民的热切期盼。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治理措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农村牧区,巴彦淖尔市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改变农牧民卫生习惯、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两大任务为切入口,加快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完善等重点工作。相继制定出台了10余份方案、细则和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规范工作准则,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治理,强化农用地风险管控和污染防治,严格建设用地环境准入和监管,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和处置等防治管控措施。截至目前,7个旗县区已全部完成村庄分类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所有嘎查村编制完成村庄规划。4271个自然村中,创建绿色村庄3076个;新(改)建“四好农村路”2600余公里,农村牧区集中供水率达98%;781个行政村、85%的自然村开展了以“三清一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100%的行政村实现了常态化保洁;全部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通过提高精准管理水平和粪污处理装备配套率自行处理粪污,中小养殖户和散养户粪污处理结合农村牧区“厕所革命”,通过堆沤还田和第三方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主体处理。

在城市,巴彦淖尔市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制定了《巴彦淖尔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工地扬尘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巴彦淖尔市住建局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工地扬尘污染“六个百分百”规范》,2021年全市139项复工复产项目严格落实建筑施工现场“六个百分百”,完成绿化、苫盖、硬化总面积约249.46万平方米;进一步加大机械化作业力度,根据季节、气候情况,加大城区道路机械化冲洗、清扫频次,临河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已达到90%以上,其他旗县城镇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已达到60%以上;同时,下大力气从控制消除污染源着手,先后印发多个文件明确了重点工作、部门分工、具体措施及完成时限,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进一步推进燃煤污染综合整治,积极开展柴油货车污染专项治理,加强矿区及扬尘综合整治。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将改善水环境质量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禁养区内规模化养殖场搬迁、严格落实河长制,全面推进巴彦淖尔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地表水环境质量、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等各项考核指标均达到自治区考核要求。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畜产品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认真组织实施《巴彦淖尔市土壤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计划(2018年—2020年)》,落实各方责任,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农用地风险管控和污染防治,严格建设用地环境准入和监管,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和处置,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2018年至今,巴彦淖尔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土壤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公众参与更加积极,土壤环境风险得到管控,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