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宁城”矗立起绿色丰碑
发布时间:2021/08/24 新闻 浏览次数:279
素有“千年古都,山水宁城”之称的宁城县,如一颗绿宝石镶嵌在蒙东大地。这里,春来绿树吐荫,入夏柳梢摇风,金秋苹果压枝,冬日太平鸟嬉戏;这里,绿染山水增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这里演绎成一道美丽的绿色风景。62万勤劳智慧的宁城人民,用花、用叶、用五彩缤纷的色彩,把4305平方公里的宁城大地装扮成偌大的绿色园林。
“山深闻唤鹿,林黑自生风。松壑寒逾响,冰溪咽复通。”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使辽途经宁城时,曾经用这样的诗句描述了宁城当时的自然风景——山深林茂,鸟语花香。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过度毁林、烧荒、开垦农田,大片的森林逐渐被毁,到1978年,全县有林面积仅有141万亩。
改革开放后,宁城县委、政府大力实施全民会战生态建设机制,坚持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一起上”的建设方针和“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允许继承和转让”的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采取联营、股份合作、承包、购买“四荒”使用权等多种形式搞生态建设。采取“推磨转圈,轮流治理,以工换工、大体找平”的生态经济沟大会战的治理模式,对那些生态破坏严重、自然条件恶化、影响到人民生产生活的荒山荒沟,集中力量,按照统一规划,实行综合治理,一治一大片、一治一个流域、一治一个山系。另外,先治后包、谁造谁有、谁治理谁受益的良好机制,也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取消后,宁城县林业局又探索创新了机械造林整地建设新机制,代替了生态建设的人海战术,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力不足和人工整地难的问题,加快了治理步伐,治理荒山荒沟造林绿化达100多万亩,森林覆被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八里罕老鹰山生态经济沟建设工程是最为成功的典型案例之一。“往年一到雨季,山洪暴发,道路和农田全被冲毁,现在好了,今年一连下了7天的大雨,却没见大水下山”。附近的群众提起老鹰山小流域治理,无不伸出大拇指连连称赞。该工程横跨5个行政村和比邻的4个村民组。共治理428个山头、856个坡面,历时5年,治理面积达8.1万亩。投入劳动积累工500万个,动用土石方800万立方米,修山间作业路50公里,创造了山杏经济林、落叶松生态林最大基地和大扁杏、苹果、山葡萄、枸杞子四个示范园区。
工程完工后,镇政府按照山定主、人定心、树定根的“三定”方针,将治理的荒山全部拍卖给5个行政村的988户农民,并签订了50年不变的合同,组织打配机电井25眼,安装管道5万米。共栽植山杏510万株,落叶松505万株,油松290万株,大扁杏13万株,白桦、棉槐、杨树、枣树等15万株,现在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00万元。昔日光秃的老鹰山,现在是郁郁葱葱,百花争艳,蝶飞莺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在宁城县,这样的果树经济林建设场面仅仅是一个缩影,放大了就是一幅全县生态建设的壮丽画卷。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城县生态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歇。历届县委、政府领导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事关发展全局造福子孙后代的重点工作来抓。他们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组织实施生态建设与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有林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55万亩增长到如今的295万亩,增长了5.3倍;森林覆被率达到49%,是建国时的9倍,全县活立木蓄积量已达550万立方米,林木总价值30亿元,相当于人均绿色储蓄5000元。
“林地经济”是宁城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出的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一个创新之举。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建设,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基础,以优化林果产业结构为重点,围绕果品、山杏、速生丰产林等产业发展,以五化和小城子为主的优质宁丰苹果、以小城子为主的优质山杏林和以汐子为主的速生丰产林三大基地建设成效卓然。林业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从事林业相关产业的农户越来越多,林果、林木产业已成为全县三分之一以上农民的支柱产业。
位于宁城县北部的小城子镇属半山半丘陵区,大部分土地都是25度以上坡耕地,年有效积温高,利于果树生长。该镇自2002年起,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林果产业富民”的发展目标,整合扶贫、林业、退耕还林、革命老区建设等项目资金发展林果种植,推进全镇果树经济林蓬勃发展。
一开始,种惯了玉米、谷子的农民对果树栽植积极性不高,镇党委、政府先后组织群众到山东、河北等地参观考察,帮助他们算好“一亩果顶十亩田”收益对比账。建设初期,采取按块栽植、按棵分树的办法,政府负责整地、打井、提供苗木,农户负责后期管护。果树栽植的前3年为投入期,4年挂果,5至6年收回成本,进入盛果期后每亩年纯收入8000元。看到先期试种的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群众栽植果树积极性高涨,昔日贫瘠的坡耕地成了农民栽植果树的香饽饽。仅以长皋村为例,果树经济林面积4800亩,盛果期面积4000亩,平均每户4亩,人均纯收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1000元左右增加到现在7000余元。目前,该镇林果面积4万亩,盛果期面积1.5万亩,年产果品3万吨,产值1.5亿元,纯收入1.2亿元,带动全镇人均增收4000元。
经过40年不间断的建设,到2020年底,宁城县经济林产业总面积达23.5万亩,年产水果700万公斤,杏核650万公斤,林木种子20万公斤,药材、蘑菇等林副产品50万公斤。带动生态旅游年均接待游客40万人次,总收入达1.97亿元。
历尽天华成此景。宁城县“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还绿水青山本来面目,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的生态建设战略思维,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演绎成一首华丽的乐章唱响在美丽的塞外大地。宁城县先后荣获了“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全国资源林政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