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坚持生态优先 厚植绿色底蕴
发布时间:2022/04/18 产业 浏览次数:136
绿色发展,关系人民福祉,关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九万多名各族群众的未来。一直以来,鄂托克前旗委、政府深入贯彻“两山”理论,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根本导向,通过治污减排、节能降碳,植绿留璞、提质增效,在增与减、舍与得之间,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推进生产生活全面绿色转型。
利用生态坚持发展绿色农牧业
寒来暑往,久久为功。为了让辽阔草原舒展“血脉”,鄂托克前旗昂素镇于2020年4月份启动“百万亩柠条种植行动”,计划利用5年时间,新增柠条种植面积100万亩,并通过将柠条就地转化为饲料,增大养殖量,推行设施养殖,有效提升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在春天的鄂托克前旗昂素镇,一台台种植机在田间地头往来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紧张有序地作业,平畴交错的沙壕地上一派繁忙景象。
“种植柠条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融合发展。”鄂托克前旗昂素镇牧民谢占祥认识到种植柠条的好处,就毫不犹豫地将自家1800多亩草牧场用来种植柠条。
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地处硬梁区,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而记者来到这里见到的却是一幅产业兴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家家户户积极发展设施牧业,养殖业迈向现代化,采用“圈养为主、放养为辅、短期育肥”的生态养羊模式,实现了经济增收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为干旱硬梁地区养羊产业探索出了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和路子。
“采用生态养羊模式,在最大限度保护草原的同时,还能继续发展壮大养殖业,增加牧民收入,2021年我收入30万元左右。”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乌提嘎查牧民纪旭红打算继续带动更多的农牧民加入到生态养羊的行列中来,共同致富。
鄂托克前旗坚持以水定地、量水而行,实施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在发展绿色农牧业方面出台专门的补贴政策,计划在无定河流域建设年供给50万吨的优质果蔬种植基地;全旗优质肉牛养殖规模力争达到10万头,优质肉羊养殖规模力争达到100万只,有针对性地引进布局一批农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项目,最大限度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使绿色农牧业成为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逐步建成乡村振兴样板区。
服从生态着力发展生态工业
以绿色为“尺”,激发全旗产业转型、提质增效的动力。在生态环境问题上,鄂托克前旗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现代化,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项目建成后可节约标准煤近1300吨,并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粉尘、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排放,为绿色矿区的建设增添新动力。”榆树井煤矿机电运输科节能办副主任冉海舰说。为打造绿色矿区,位于鄂托克前旗上海庙经济开发区的内蒙古上海庙矿业公司榆树井煤矿实施了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量1.5兆,可以代替原先的3台10吨燃煤锅炉,每年可减少污染物排放96吨,是榆树井煤矿的又一个节能减排项目。
同样,在鄂托克前旗上海庙经济开发区的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上海庙公司建设项目工地上,空冷塔建设项目正有条不紊地推进。现场工作人员操作两台大型履带吊车吊装空冷塔钢结构的三角形钢构件,并通过组装、焊接等工序固定钢结构。该空冷塔设计塔高190.2米,建成后将是全球高度最高的钢结构空冷塔。
“相比传统的混凝土结构间冷塔,钢结构空冷塔具有环保、造价低、抗震性能好、施工周期短等优点,并且在钢塔服役结束后,所有钢材均可回收利用,避免了废弃混凝土的污染问题,积极响应了国家循环利用的环保产业政策。”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上海庙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冯志强说。
鄂托克前旗聚焦打造双碳实践先行区,抢抓“十四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窗口期”,整旗推进分布式光伏建设,有序推进规模光伏电站建设,新能源装机突破500万千瓦,年发电量突破30亿度;率先建设以光伏绿电为支撑的新型“源网荷储氢”综合零碳产业园,启动润阳光伏装备制造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引进氢能、储能以及新材料等产业化项目和企业,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光伏产业链;建成光伏制氢及氢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实施新能源重卡替代工程,全力构筑“多能互补”一体化发展的能源产业新体系。
保护生态做大做优文化和旅游产业
草原保护修复,鸟类欢歌而至。近年来,随着草原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大,鄂托克前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质的生态环境逐渐赢得了候鸟的青睐,2010年以来,各类候鸟开始大规模在鄂托克前旗出现,并且数量逐年增多,成为来草原“度假”的常客。
每年的10月下旬,经过长途迁飞的各类候鸟便成群结队地来到鄂托克前旗草原,直到翌年的4月下旬离去。今春,细心的牧民发现,在草原上休息、觅食的候鸟一下子多了不少。据统计,2022年春季前来鄂托克前旗草原的候鸟数量已达到2000余只,比上一年增加1000多只。不仅如此,在敖勒召其镇的中水湖,候鸟数量也较往年明显增加。
“生态环境好了,保护措施跟上了,农牧民也自觉不去打扰它们,各类候鸟的数量自然就多了。”常年拍摄鸟类的摄影爱好者尚育国自豪地说,“随着各类候鸟数量的增加,周边地区来咱们这里拍鸟的摄影爱好者也在增加。”
鄂托克前旗将良好的生态资源融入到文化旅游的每一个环节,随着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阳早寒春三边牧场陈列馆、王震井纪念园等一批红色景区的不断成熟完善,前来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鄂托克前旗城川镇成了红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我们感觉鄂托克前旗真的很有旅游发展前景,空气新鲜,风景也美,景点干净卫生,尤其是这里的红色旅游资源,真的挺不错的。”山西游客史永艳说。
一张张“红色名片”打通了鄂托克前旗农牧民的致富之路,红色旅游产业链正在向农牧区产业基地延伸,辐射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老百姓正在生态秀美、产业富民、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大道上阔步前进。
鄂托克前旗围绕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区,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每年安排1000万元文化旅游发展资金,用于扶持文旅品牌创建、市场培育、乡村旅游发展和文物保护利用,完善红色场馆、红色基地功能配套,逐步形成具有鄂托克前旗特色的红色教育培训新格局,推进巴彦希泊日草原和大沟湾开发建设,实现农牧民增收与消费提质良性循环。
每一个例子都是鄂托克前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缩影。作为“国家园林县城”“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鄂托克前旗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立旗之本,动员全旗人民众志成城、矢志不渝,在漫长曲折的生态建设道路上,谱写坚持不懈建设绿色家园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