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9/08 创新 浏览次数:188
一栋栋高标准日光连体大棚成方连片,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高科技项目落地生根,一大批高价值产品生根发芽……如今,在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处处流淌着农牧业科技创新的活力,展现着现代农牧业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委、政府抢抓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国家农高区创建工作。2022年4月28日,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自治区唯一获批的国家农高区。
站在新起点,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勇挑新使命,向科技要动力,从创新找出路,破题现代农牧业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立足资源禀赋擦亮绿色农牧业“金招牌”
巴彦淖尔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八百里河套米粮川”享誉国内外,被国家气象局认证为“天赋河套·黄金农业种植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巴美肉羊、葵花、番茄、华莱士瓜、枸杞、丑梨之乡。
2015年底,科技部批准建设巴彦淖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依托优越的交通综合区位与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按照“集中布局、集聚产业、集约用地、科技支撑”的总体要求,园区建立了农畜产品加工、精品肉羊、优质粮油、绿色设施蔬菜等特色农牧业产业体系,在创新资源集聚、产业融合发展和政策体系保障等方面有了较好基础,具备了升级建设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的基础条件。
“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以巴彦淖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规划建设,其区域空间布局立足巴彦淖尔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基础,面向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现代化与产城村镇融合发展需要,合理进行创新资源与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布局,科学规划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生产示范与生态、生活功能区,构建‘一核引领、多园联动、农牧融合、多区发展’的空间格局。”市科技局农村科技科科长逯军说。
按照国务院的批复和科技部的要求,结合自治区现代农牧业创新需要,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将聚焦“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建设发展主题,立足独特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产业,以硬质小麦、肉羊为主导产业,建设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着力解决硬质小麦、肉羊品种创制和牧草蛋白含量提升问题,打造“绿色生态牧场”。
立足科技创新激发产业新动能
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9个、国家级各类创新平台载体12个;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个、自治区级科研项目189个,获得自治区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9项;培育全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品种——巴美肉羊;培育出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40%的自主知识产权食葵新品种;与以色列合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沙漠综合治理示范区……
在成为国家级农高区之前,巴彦淖尔农高区已经在农牧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优势。
逯军介绍道:“紧盯‘高’的核心目标,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所绽放出的不仅仅是几朵花,而是一座花园。目前,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已经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战略协议,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共建河套灌区研究院,与江南大学合作共建江南大学技术转移分中心,整合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建成或开工建设了中美金伯利农庄、中以科技示范园等园区和基地,建成8500平方米的CNAS国家级标准化实验室,制定修订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范183项。”
2022年,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依托“天赋河套”总部基地建设,继续加大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力度,获批之初就有高新技术企业21家,引领形成以各龙头企业为代表的肉羊、小麦、向日葵、生物育种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25.5亿元。预计到2024年,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总产值将达到184.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家,周边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农牧业科技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土地产出率达到每亩8.79万元,劳动生产率达到每人36.84万元。
今天的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强效的举措,奔跑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
上一篇: 西乌珠穆沁旗:稳步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