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推动绿色发展的突破口,,关键要在提高“绿含量”上下功夫
发布时间:2021/09/18 新闻 浏览次数:278
乌海,三山环抱,一水中流,地处三大沙漠边缘,气候干燥,雨少风大,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然而,乌海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要使命于一身,地理区位特殊,生态保护责任重大。
天蓝,地绿,水清,气爽。初秋时节,行走在乌海大地,从满目葱茏的公园街道到碧波荡漾的乌海湖畔,从草木青翠的绿色矿山到环境优美的工业园区,一个个“绿镜头”让人赏心悦目。
绿色,于乌海而言,已不只是色彩,更是发展的基因。
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过去,依托煤炭资源优势,乌海市走过了一段辉煌历程。可是,靠煤炭繁荣起来的经济,究竟还能支撑多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能源、化工、建材、钢铁冶金为主导的工业产业结构,在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环境容量有限性和生态承载脆弱性,导致生态环境严重透支。
如何在负重前行中成功突围、推动转型发展,是乌海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迈过的坎儿。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乌海市坚定不移的战略抉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型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变革。宁肯牺牲发展速度、牺牲GDP,也绝不能牺牲生态、牺牲环境。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底线,把节能减排降耗作为引进和建设项目硬指标,倒逼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向绿色要发展红利,乌海市正努力在生态与发展、美丽与富裕中实现共赢。
焦炉煤气用作生产玻璃纤维燃料,矿井流出的疏干水变成能喝的“纯水”,煤矸石等矿山废渣能被制成优质防火保温材料和生态修复功能材料……来到坐落于乌海市海南工业园的泰和煤焦化集团有限公司,一扇通往煤炭“新世界”的大门徐徐打开。
产业转型,离不开城市空间的支撑。在有限的开发区域和高昂的生态治理成本面前,乌海市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为煤、不唯煤、延伸煤、跨越煤”,在乌海,无论是君正的PVC、京运通的单晶硅,还是恒业成的混炼胶、青石的高牢度分散染料,甚至是源宏、佳瑞米、永太等公司的农药医药中间体原料,很难想象这些五花八门的工业产品,竟然无不与“煤”有关。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产生的大量副产物,是不少精细化工、硅化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宝贵“原料”,这些不约而同为掘“金”而来的企业,有力促进了产业上下游相互延链补链强链。
变“高碳资源”为“低碳利用”,产业由“黑大粗”向“高精尖”跨进。如今,传统产业已成为乌海市推动绿色发展的突破口。
立足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创新链,推动工业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终端化方向转变;制定《焦化产业重组升级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焦化产业重组升级高质量发展产业规划》,以科学系统规划引领“散弱小”企业整合重组提档升级,推动资源利用由粗放使用向集约利用转变;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把节能减排降耗作为硬约束,淘汰关闭落后产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化工产业往高端走、往精细化走、往新材料走……“十三五”期间,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循环经济重点产业项目纷纷落户乌海,调结构、促转型,乌海传统工业在变轻、转绿。
转型实质上是新旧动能的转化。提高“绿含量”,关键要在“新”上下功夫。
近年来,乌海市积极引进一批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47.7%提高到80%,让乌海市在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上底气更足、后劲更强。
进入新阶段、融入新格局,必须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乌海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首店经济等新业态;充分发挥“山水沙城”特色景观优势,建成4A级景区5家,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乌海市旅游收入、游客人数年均分别增长26%和19%。
在推动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乌海市也从未停止过对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的思考。不断创新思维,敢于无中生万有,乌海市总能在发展落差中寻找到发展新机。
乌海处于蒙西电网的西端,是蒙西电网的负荷中心之一。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不仅对提高蒙西电网调峰能力、优化蒙西电网电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品位提升也将起到重要作用。引水上山,还水于湖,把“乌海湖”从蓄水湖变为蓄能湖,这项工程一旦建成,必将成为乌海市绿色发展篇章上的又一浓重之笔。
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梳理近年来的发展成果,我们底气十足: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乌海市最大的民生工程、最有效的民心工程。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满:发展之“绿”,将是乌海坚定不移、始终保持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