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耕耘路 青山绿水画赤峰
发布时间:2021/07/19 商业 浏览次数:250
这里是赤峰,这里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绿色产业持续发展;这里青山绿水常在,蓝天白云相伴。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考察时强调,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两年来,赤峰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动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打造生态环保动力线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赤峰市立足市情实际,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立足于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修复,着眼于荒漠化防治、防沙治沙工作,大力开展了退化林分改造修复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重点区域绿化工程、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建设、蚂蚁森林工程等一系列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工作,生态环保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覆被率的“双增长”、沙化土地面积和扬沙天数的“双减少”和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双提升”。
防沙治沙,综合治理。全市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组织实施了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与修复工程,通过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林草植被综合修复的措施对沙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因地施策。
翁牛特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在土地结构“五沙四山一分田”的格局下紧密围绕绿色生态血脉,打造生态文明绿色阡陌故乡。在多年防沙治沙的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以路治沙模式、小生物圈治沙模式、四位一体庭院生态经济模式、草方格沙障治沙模式、黄柳生物沙障治沙模式、封飞造结合治沙模式、乔灌草结合治沙模式等多种治沙技术模式。真正在以网格化划分治沙区域的基础上开通穿沙公路,切割治理,把引水入沙作为改善沙区水环境、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的重要环节,真正形成了一个集中连片、河湖互通、动态平衡的生态群落。
同时向沙地要效益,构建乌丹镇—五分地镇、阿什罕——乌敦套海——白音套海两条“林果产业带”,先后建成全世界成林面积最大的文冠果基地、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元宝枫基地以及灌木饲料和生物质能源林基地。相继开发了沙地有机水稻、沙地林果、沙地马铃薯、林下种养殖、沙地旅游等产业,创造了沙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环境奖的敖汉旗,从曾经的黄沙滚滚、荒山秃岭到今天的绿洲片片、千峰叠翠,敖汉人民在治理沙害、防止水土流失的道路上步履铿锵。多年来,敖汉旗坚持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采取生物治沙与工程治沙相结合的办法科学治理沙地,凭借“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这一历史性机遇,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大规模以植树种草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大决战。尤其是在2019年以来,敖汉旗积极打造护林经济带,形成长期造林护林的思路,为防沙治沙形成驱动力。
2002年,敖汉旗因生态建设成就显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环境奖,沙产业随之蓬勃发展。沙棘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优良树种。敖汉旗作为全国沙棘生态建设示范县,有“中国沙棘之都”的美誉,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饮品家喻户晓,引进的沙棘生态林不仅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更是在打造绿色屏障中找到发展方向,真正意义上成就了“沙漠之花”的品牌,让产业发展成为生态建设的助推力量。
草原建设多措并举生态保护再上新台阶
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赤峰市草原建设坚持大面积保护与小面积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开展沙化、退化草地治理工作,筑牢草原生态屏障。积极开展以飞播牧草、草地围栏、草地改良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生态治理和草原鼠、虫、病、毒害草的防治工作,不断提高草原植被盖度。全市每年完成草原建设总规模均在400万亩以上,各类饲草料产量年均700万吨以上,有力地保障了全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阿鲁科尔沁旗拥有“中国草都”之称,通过多年努力,阿鲁科尔沁旗草原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沙化退化草原治理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百万亩的绿色飞播带和百万亩高标准人工饲草基地,通过飞播牧草、节水灌溉和人工草地建设等措施进行沙地综合治理。到2021年,全旗节水灌溉人工草地建设推广面积已达100万亩,高标准优质牧草基地建设面积70万亩,占节水灌溉人工草地总面积的85%,成为全国最大的苜蓿草生产基地。
这里保留着全国唯一一片500余万亩原生态游牧草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已纳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被列入全国200个重要生态旅游目的地。
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赤峰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绿色发展的决心,不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元宝山区以打造绿色矿山,以守护碧水蓝天、恢复青山净土为根本,实现铁腕治污,生态防控。在进一步打造绿色屏障的过程中,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实现改、治、禁层层联动;严控大气污染,针对相关企业实现严厉监管,真正实现排污治理新目标;加强涉水污染、大气污染企业的经营管控,通过政企联动的方式为惠民利民打造良好环境。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全过程,全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对于元宝山区来讲,绿色发展是必答题,在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全局的过程中真正形成了区域特色发展方法,为人民群众守住净土,打造生态环保新家园。
赤峰市坚持实现绿色崛起,打造产业引擎链。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品、木材加工、林下种养采集、森林沙漠生态旅游、林木种苗花卉“五大”主导产业。人民群众在生态建设、保护和产业发展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引擎”。
打造赤峰名片,实现“绿富同兴”。喀喇沁旗马鞍山村为打造中国最美乡村始终深耕产业共建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强村”的发展路子,新农村建设硕果累累。马鞍山村立足良好的区位优势,以特色产业为驱动,打造了山葡萄产业和乡村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组织成立了蒙弘山葡萄专业合作社及金马鞍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新形式,依托绿色山林和特色种植业为村民增收提供保障,以产业共兴推动乡村发展。
聚力杂粮之乡,打造发展平台。敖汉旗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盛产谷子、糜黍、荞麦、高粱、杂豆等绿色杂粮。适宜的生态气候条件,不同的地质土壤类型,赋予了敖汉谷子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优势,赢得了“敖汉杂粮,悉出天然”“中国杂粮出赤峰,绿色杂粮在敖汉”的美誉。
这其中,敖汉小米已经培育成全国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小米产业发展,建设了中国小米博物馆、小米饭农家院等旅游景点,实现了小米产业三产融合发展。全旗农民从小米产业中人均增收1240元,成为全球减贫优秀案例。
生态促发展,蓄力新动能。为了进一步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赤峰市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形式,着力打造新能源产业。敖汉旗东湾子村万白线公路3500多亩的“蓝色海洋”格外引人注目。几年来,木头营子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发挥气候、地势等资源和生态优势,以国家“十三五”光伏扶贫项目为契机,全力打造“敖汉旗北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敖汉旗最大的清洁能源保障输出基地”,让光伏成为农户稳定增收的“阳光”工程,真正带来阳光财富,推动绿色发展。
打造林果“铁将军”,为绿色发展提供动力引擎。近几年,林西县积极探索出一条先退耕还林、种植经济林,让山野“绿起来”;再统一收购销售林果,让林果“活起来”;后创建品牌、拓展产业链,让农民“富起来”的绿色生态道路。发展“经济林”是林西县在林业改革发展中推出的一张重要王牌。
特别是在林西县新城子镇七合堂村形成特色基地后,“一树多能”的林果业便在县域内全面铺开,从曾经光秃秃的穷山僻壤,变成瓜果飘香的花果山,生产的野果果汁、果酱、果丹皮、果脯等深加工衍生产品走俏全国各地,成功塑造了自己的林果产业形象。通过低产低效经济林改造,山杏嫁接的5万亩杏扁林进入产果期,年产杏核1000吨,销售收入1600万元。仅水果一项人均增收1.5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小康村。
宁城县让林果产业成为百姓致富的“摇钱树”。依据区域布局分别种植蒙富苹果、新苹红、寒红梨、南果梨等品种,并推动林果栽植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成坡连片规模化发展转变。成功培育出了名闻遐迩的宁城富硒苹果,注册了“宁城苹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持续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宁城县果树经济林总面积达21.3万亩,盛果期面积6.8万亩,年产水果13.5万吨,年创产值6.8亿元,带动从业人员9.8万人。持续的生态建设让宁城县实现了小水不下山、大水不出川,山绿、水清、民富的目标。先后荣获了“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蒙富苹果标准化示范区”等称号。
生态旅游焕发勃勃生机富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打造生态景观,构筑和谐画卷。红山区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实施“两山两园”景观提升工程,让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打造市民身边的森林公园。按照适地适树原则恢复植被,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稳定性,对红山进行整体景观绿化提升,将南山打造成为观赏自然风光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乌兰哈达公园和哈达和硕公园大规模种植乔灌木和地被植物,增加彩叶树种以及云杉、柏树等常绿树种和金叶榆、黄杨等彩色树种,在提升城市绿化水平的同时,还为居民提供了生态、运动、文化旅游的新景点。
松山区乌良苏景区山水相连,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地质景观,境内有天然次生林上万亩,地质景观20多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这里构成一幅和谐优美的生态画卷,每年观光的游客达1.5万人次。自然生态景观的建设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建设绿色美好家园增添了精彩一笔。
绿水青山为媒,金山银山永续。赤峰是著名的“国家森林城市”,拥有众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格斯台罕乌拉、赛罕乌拉、白音敖包、黑里河、大黑山、乌兰坝、阿鲁科尔沁、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一处都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更是重要的绿色天然屏障,仿若“人间仙境”。
绿水青山间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喀喇沁旗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旺业甸亚太森林小镇,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草原,宁城县道须沟风景区,翁牛特旗玉龙沙湖景区,横跨松山区、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的大光顶子旅游景区,巴林左旗全胜村的“老刽房—泉圣山庄——十八份自驾游营地——祥源设施林业”的“环形”旅游休闲度假区。旅游业的旺盛发展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让老百姓在分享发展红利的同时,更充分地享受绿色福利,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唯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发展庭院经济,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和2021年间,赤峰市共建设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303个,改善了乡村生活环境,提升了人们生活空间品质。宁城县小城子镇按照“林地路统一规划、山田沟统一治理、绿美亮统一实施”的思路,结合“三变改革”试点项目,重点在宁北、柳树营子两个村高标准建设小城子镇千亩林果精品采摘园。
翁牛特旗白音套海苏木庭院经济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落实,带动农户近1300户。在发展方式上多为院内栽植芦笋,套种辣椒、豆角、水果西红柿、蒲公英等,院内四周栽种寒富苹果树,院外四周栽种五角枫、元宝枫、黄金瓜等。让绿色理念更为深入,打造赤峰乡镇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赤峰市广大干部群众笃定信念、勠力同心,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不懈奋斗,让绿色底色浸润赤峰大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