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推进乡村振兴:希望的田野激荡振兴潮
发布时间:2021/06/28 财经 浏览次数:231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擘画了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成为激荡在广袤田野上最为动人的梦想,也成为萦绕在乌兰察布市广大农牧民心头最为深切的期盼。
一直以来,乌兰察布市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铆足干劲、接续奋斗,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粮食产量实现“四连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36.7%、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达到333个、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6%……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乌兰察布市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通过产业带动、绿色发展,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图景渐渐清晰,乡村的美好生活未来可期。
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无论是发展乡村旅游壮大县域经济,还是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或是新建农村公路让出行更顺畅,乌兰察布市始终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乡村振兴。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跑”,必须具备战略定力,既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也要开阔思路、鼓劲实干,力促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目标清才能方向明。乌兰察布市委四届十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确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农牧业品牌战略提升行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深化京蒙扶贫协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推动农牧业现代化。
遵循这一要求,乌兰察布市上下在具体工作中以“干”字为先,用“实”字托底,守正创新、笃定前行,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勠力同心绘好乡村振兴大美画卷。
绿色,是夏天最悦人的颜色,田野里弥漫着希望的味道。
天色微明中,辛勤的庄户人开启了一天的劳作;落日余晖里,他们在文化广场上听曲畅聊。
从鲜花草原到岱海之滨、从塞外古镇到诗词乡村、从科技园区到康养基地,乌兰察布大地农业更有干头、农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劲头,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兴旺挺脊梁
正午暖阳照在马铃薯的包装礼盒上,察右后旗七倾地村一家电商公司又迎来了一批北京的订单。公司负责人郭晨慧正组织工人对马铃薯进行打包、装车。
曾经的乌兰察布市“地上无草、地下无宝”。不甘于落后的乌兰察布人决定从当地特有的马铃薯身上“搞些名堂”,繁育良种、培育企业、打造加工储藏销售一体化模式,逐渐趟出了一条发展新路。
如今,乌兰察布市从东到西,形成了自兴和县到四子王旗长达250公里的马铃薯产业带。全市人均来自马铃薯产业的收入已占到种植业总收入的53%,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0%。
一颗土豆迸发出的脱贫力量远不止于此。
2018年,随着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在央视精准扶贫公益广告中的精彩亮相,让乌兰察布市的马铃薯,知名度大增,品牌效应加速集聚。
站上“C位”的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备受青睐,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远销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乌兰察布市人开始邀请网红带货,琢磨起马铃薯醋、马铃薯酒、爆浆芝士土豆球、锅巴土豆等新产品、新菜系。
营养液中育薯苗、智慧控制薯苗温度湿度、全程数字化追溯存证、探索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马铃薯品种选育……利用数字化种植技术,从源头上把控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察右前旗三岔口乡李家村种植大户杨聚财说:“良种关乎产量、更关乎品质,可谓是庄户人的‘命根子’。”
良种兴则产业兴。缘于此,围绕马铃薯这一主导产业,乌兰察布市以科技为引领开展种业技术攻关,依托中加、华颂等龙头企业打造马铃薯种薯基地。2020年,全市马铃薯原种以上脱毒种薯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全面推广了适宜乌兰察布市气候特点、市场前景看好的中加系列、希森系列、冀张薯系列、V系列等30多个优良品种,极大调优了马铃薯品种结构,提升了马铃薯产量及品质。
一直以来,乌兰察布市积极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全力擘画乌兰察布市乡村振兴新图景。2020年,粮食产量实现“四连丰”,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6%,察右前旗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实施、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达到333个……农牧业提质增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蓄了磅礴力量。
文化兴盛聚心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忆往昔贫困压顶没温饱,看今朝山河秀丽家乡美。”“百年小村气象新,共同实现中国梦。”……像这样赞美伟大的新时代、讴歌幸福生活的诗词在察右前旗玫瑰营镇王贵沟村举不胜举。
一面面文化墙就像是一扇扇窗,让村民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看到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更增添了他们靠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信心。
“加强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不但要‘送文化’,还要‘种文化’,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文化墙只是形式,凝心聚力才是目的。”玫瑰营镇镇长王建伟说道。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以乡村文化建设为抓手,通过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文化润民心,全力满足群众精神新需求,走出了一条文化惠民发展新路。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马扎驿站开讲、党建知识讲堂授课、“乌兰牧骑+”文化惠民慰问演出、“身边好人”评选等活动轮番登场,不断为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加温加料”。
再看,凉城县贺龙革命活动纪念馆思源广场上,多位非遗传承人代表在展台前为村民和游客展示吹糖人、剪纸、雕刻等非遗项目技艺。端午假期,这里呈现“打卡热”,更加折射出村民和游客对红色文化和非遗文化的向往。
夜幕降临,兴和县大同夭乡兴胜庄村“乡村夜校”的灯亮了起来。夜校老师围绕一些常见病及健康知识进行了讲解,让在场的村干部和村民受益良多。
围坐“夜话”,是农人们的习惯。当地充分发挥“乡村夜话”优势,使夜校成为读村规、讲政策、授技能的重要平台,充分聚民心、集民智、汇民力。
党建引领促发展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察右后旗土牧尔台镇新建村为提升班子的组织力、战斗力、带动力,通过建立党建例会制度,协调解决村里饮水、旧房拆除、办理低保、特色产业发展等事项。在每月4日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会上,班子成员还要学习乡村振兴政策、深化乡村治理方法以及发展特色产业知识等,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重要基础。
眼下,新建村的香菇大棚正是出菇的时候。看着菌棒上鲜嫩饱满的香菇,村党支部书记薛培旺喜上眉梢。
新建村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通过向公司出租菌业种植网室大棚62座,解决了70多人就业问题。2021年,新建村仅靠这一项就能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5万元。
“2019年,村里也几经开会研究,大伙儿考虑到这里早晚温差大、水资源匮乏,再加上人口老龄化严重,反复筛选后,才最终选定香菇。你还别说,这地方长出来的香菇既好吃又好看,现在已经供不应求了。”薛培旺没想到,选对了路子,“富口袋”竟也水到渠成。
村里还为蘑菇种植上了一份“保险”,请来了河北省承德平泉县蘑菇种植专业人才和北京市门头沟区教科委教授等,参与指导发展蘑菇种植产业。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2019年,蘑菇销售收入就达到了30万元,带动新建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10万元。
薛培旺感慨地说:“咱这个‘田掌柜’不好当啊!真金白银拿到手,才觉得没有辜负党的培养、村民的信任。”
在乌兰察布市,还有很多像薛书记一样奔走乡间、默默付出的村干部。他们满面风尘,心里装的都是乡里乡亲;不舍昼夜,只为早日改变基层的样貌。
当前,乌兰察布市各地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强化组织建设,发挥地区优势,把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不仅基层党组织“红色引擎”作用日益凸显,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也更加稳健。
田野,汇聚着农人的希望;乡村,正走出铿锵的足迹。
乌兰察布大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正释放着自身蕴含的发展潜力和能量,在沃野千里中展现新的面貌、姿态!
上一篇: 乌兰察布:“五大经济”联动助推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 乌海坚决兑现优化营商环境获得企业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