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 乌海人治沙、平沙、用沙,用智慧众手播绿绣山川
石景山区代表团赴宁城县对接东西部协作工作,考察黑里河宿集村项目

4月18日至19日,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新...

打卡春日有机新生活,金典将春日营销玩出行业新高度

当春色积攒到四月,长势喜人的便不只是花草树木,...

人保寿险巴彦淖尔中心支公司开展“普惠金融推进月”进社区、进商铺宣传活动

为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落实国家金融监...

塞外青城,草原明珠,泰康之家·蒙园体验馆正式开放

塞外青城,草原明珠,泰康之家·蒙园体验馆正式开放...

内蒙古电力集团乌海供电公司调度管理处:元旦在岗保电网,坚守岗位照新年

内蒙古电力集团乌海供电公司调度管理处:元旦在岗...

凝心铸魂筑牢根本 不断夯实政治理论之基

    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是贯...

“内蒙古晒能生物”创始人孟克:科学管理,品质生活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生活...

学习“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

  “听到总书记说‘伟大成就就是党和人民一...

2022年全区生产总值23159亿元 比上年增长4.2%

1月18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2022年内蒙古...

通辽市科尔沁区:为创业梦想“贷”来新希望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通辽市科尔沁区...

乌海人治沙、平沙、用沙,用智慧众手播绿绣山川

发布时间:2021/07/23 商业 浏览次数:172

你见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乌海吗?

那时候的乌海,天是灰蒙蒙的,山是光秃秃的。树是那么矮,林是那么疏,风卷着沙呼啸而来,纵横而去,除了烟囱林立的主城区,到处黄沙赤地,绵延起伏,缺水、干旱,让每一滴绿色都显得那么珍稀。

那么,你见过如今的乌海吗?

登高四顾,翠满城郭。树是那么多,林是那么密,春日景盛,柳绿花红,夏日风来,湖光潋滟,公园、绿地星罗棋布“绿水金沙相掩映,湖光倒影浸山青”便是今日之写照。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几十年的治理与嬗变,让乌海这座曾经因为干旱少雨,被三大沙漠包围的工业小城已拭尽尘埃,展露出惊艳世人的风采。

而乌海人治沙、平沙、用沙的故事,亦可以写成一部壮美的史诗。

昔日赤地风沙起

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展厅,一幅由美术家赵友萍创作的布面油画作品经常能勾起参观者们久远的回忆。画的名字叫《昔日赤地风沙起》,画面内容也很简单,流沙滚滚,遮天蔽日,零星稀疏的植被,透过画面,仿佛能感受到沙尘暴正扑面而来。

这样的情形,并非画家臆想出来的,老一辈的乌海人都有被沙害支配的难忘记忆。

乌海曾是沙化、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因为地处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处,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高达约60%,是自治区乃至全国沙化、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年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4倍多,曾被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因为植被稀少,在不少老乌海人的记忆中,“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曾是一段分外痛苦的经历。86岁高龄的孙占宣至今还记得自己初到乌海地区时的感受:“我们乘坐着大卡车,在荒凉的土路上颠簸,终于驶上一条柏油马路,路两侧稀稀拉拉种着一些树,大多是榆树和沙枣树,到了临时安置区下车看,墨绿色的帐篷用木头架子撑,一半被黄土埋着,就像是从沙地里长出来的一个蒙古包。”

今年39岁的郭娜也回忆起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我们在操场上上体育课,突然天就黑了,还隐隐透着红光,狂风遮天蔽日,体育老师吼着让快回教室,我和几个小伙伴吓哭了,躲在操场主席台下面,不知过了多久被班主任老师拉出来,我们蒙头跑回教室,一回头,发现一向很严厉的老师泪流满面。”

裹着纱巾出门,枕着风声入睡。曾几何时,风沙困扰着这座小城的人们,也将植绿、护绿、治沙、平沙的种子种在了人们的心里。

种成绿茵满家园

说起植树造林防风沙,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内蒙古自治区和煤炭工业部决定开发乌海煤田。1958年上万人的建设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希望通过边生产边建设,将荒凉的沙漠小城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绿色家园。

那时候,人们在黄河岸边栽种沙枣树、榆树、柳树和杨树等易存活的树种,在生活区和生产区外围栽种沙枣等树木用来防风固沙。1961年,随着海勃湾市的建立,城市绿化也逐渐起步。1964年,当时的海勃湾市在如今的乌海市人民公园建设起一个名为“八一”的苗圃,培育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刺槐、杨树、榆树等树苗都在其中。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沙漠小城的植绿,都是靠着建设者们星星点点播撒的,今年71岁的高迎春记得,那时候,每建设一个单位,就会种出一片小树林,每多一个居住区,就会多出来一圈防风带,每打造一个农场或者蔬菜基地,就会多扩出来若干亩的林田。年复一年,小树变成大树,这些播撒的绿色渐渐连成线,再连成片。

在绿化的过程中,沙枣树曾是独当一面的“先锋大将”。由于干旱少雨,绿化种植需要水来浇灌,但那时的乌海地区,最缺的就是水资源。最初没有水井的时候,浇树要靠马车去拉黄河水。于是,适合在沙漠中生长的沙枣树就成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卫士,它宽大的树冠,茂密的枝叶,阻挡了风沙的肆虐,也让它成为绿植防风固沙的头号功臣。

1976年,随着乌海市正式建立,绿化事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人们要绿化防风固沙,还要有一眼看不到边的绿色来美化家园。在此情况下,城区绿化步入快车道,从1977年市园林管理处正式成立开始,在之后数十年里,城区绿化越来越有模有样。1979年,“八一”苗圃改建成为大型综合公园——乌海市人民公园,同时,面积广大2400亩的“一苗圃”也正式启用,这个苗圃为培育国槐、桧柏等新树种立下了汗马功劳,至今仍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圣地,便是今日的乌海市植物园。

随着城市建设的美化需要,沙枣树等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老树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城区内多了更多的新树种。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乌海市首届乌珠慕节召开时,城区内的绿化工程已经极为先进,主街路两侧有行道树,行道树外还有绿化带,出门见绿已经实现。

翠满城郭绿满山

城内绿色铺得好,城外也要翠满山。借着国家支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林业重点工程的东风,乌海市抓住机遇陆续启动实施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海勃湾区东山、乌达区西山、海南区环城等一批地方林业生态工程掀起生态环境建设热潮。

董研生,一个乌海人并不陌生的名字。他曾与昔日黄沙漫漫的白独贵湾“鏖战”十几载,用汗水浇灌出了如今的甘德尔青,,是公认的生态建设先锋者。20世纪九十年初,董研生从市农林技校毕业后来到原市林业局治沙林场,没多久,治沙林场成立了“青年治沙突击队”,准备进入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治沙造林,他第一个报名参加。2005年,治理白独贵湾、绿化甘德尔山,他又第一个到那里参加实地测量、实地勘察,带领工人们修路,压网格沙障,铺设滴灌管道,日出而作,日落还舍不得休息。

当时,甘德尔山没有道路,林业部门决定先修路后绿化,董研生与同事们背着干粮和水,徒步开展道路勘探工作。沙漠中行走艰难,烈日当头时,沿途无遮无拦,董研生和同事们晒得没办法,只能蹲坐在稀疏的柠条下躲避烈日的灼烧。晚上工作至深夜,又必须借助城区模糊的灯光才能找到回家的路。甘德尔山上几乎每棵树下都有董研生的足迹,他能说出每一片林木甚至每棵树的年龄和故事。

刘粉梅,不爱红装爱绿装的绿化人。1989年,20岁的刘粉梅到乌海市林业局治沙站,在治沙岗位上一干就是半辈子。刚来这里时,山上没有一条能够通行的路,刘粉梅靠双腿徒步上山。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吃住都在临时搭建的蒙古包里,天最热的时候蒙古包里能有40多度,蒙古包外更是烈日炎炎。但即使这样,治沙工人们也要挖坑、种树、铺设滴灌管道。常年的风吹日晒,让刘粉梅皮肤变得黝黑发红,脸上和手上到处都是皴裂的伤口,但她从不后悔。有人给她计算,这半辈子的工作,刘粉梅步行山路3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8圈。2018年,刘粉梅被评为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

正是有了董研生、刘粉梅这样的治沙绿化人,城外的荒山渐渐披上了绿装。海勃湾的东山坡上长出了植被,乌达的西山头草木日渐繁茂,海南的生态园绿树成荫,黄河两岸生出一方方绿色……

同时,义务植树也成为乌海的“保留项目”,每逢植树季节,城区内外,常可看到义务植树的身影,这其中,有党员干部,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有志愿服务的群众,有穿着校服的学生……绿色的希望正在乌海的土地上蔓延生根。

山海沙城美梦圆

生态兴则文明兴。高质量的绿色转型,让乌海市有了一幅幅惊艳的新模样,昔日“煤城”乌海,重塑“黄河明珠”新形象。

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换得来之不易的绿色福祉。如今在乌海市,全市林地面积50多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9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建市初期的1.3%提高到20%以上,实现了荒漠化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创造了“绿进沙退”的奇迹。

以城区公共绿地建设为点,乌海市新建和改建公园、广场、街头游园绿地百余处,公园绿地占城市绿地的比重达36.88%,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77.18%。以城市道路绿化为主线,乌海市建成数十条城市林荫路系统,并对老旧道路进行绿化改造,一街一品、一路一景,全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以上。

近几年,乌海市被全国绿化委、原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全区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先进集体”,被自治区绿化委授予“全区绿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3年4月,乌海市跨入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行列,在全国绿化委“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验收小组的工作人员于海勃湾街头对乌海绿化工作的市民满意度问卷调查中满意度达100%;2016年,乌海市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的桂冠。

而曾经困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沙”也有了新的模样。曾几何时,被沙包围让乌海人困境重重,如今却能向沙漠“要”福利。

站在城区向北眺望,连绵的金色沙海,在蓝天白云下与城市互成风景,它是金沙湾。这个以沙文化为主题的国家4A级景区,离市区只有10多分钟的车程。这里沙丘起伏连绵,是国内少有的越野车天然赛道,每年吸引全国各地数以十万计的赛车手和越野爱好者前来。

从市区驱车半个小时便可进入乌兰布和沙漠,这片沙漠与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以及雄伟的甘德尔山形成了罕见的“沙、海、山、城”共存共生的奇,由此乌海市打响了“来沙漠看海”的城市旅游品牌,催生了大批户外产业。

依托沙漠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多年生态建设成果,如今,“离沙漠最近的城市”早已成为乌海的“优势”。围绕城市周边沙漠,乌海市建成了乌海湖旅游风景区、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金沙湾景区等多个生态旅游景区;打造了飙沙越野、骆驼骑行、徒步穿越、篝火狂欢、沙漠露营等一批沙漠生态旅游项目……

山因林而秀,城因绿而美。生态绿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建设和谐宜居的城市永远没有“休止符”。在众手播绿的不懈努力下,乌海生态建设的画卷会更美丽。

这就是乌海人治沙、平沙、用沙的故事,它不是一本传奇,而是一部传记。这部以岁月为轴的传记里记载了乌海这座沙漠小城在半个世纪的时光中如何蝶变新生,也记满了勤劳勇敢的乌海人民如何用磅礴的勇气和智慧众手播绿绣山川!